缩略图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袁胜华

山西飞羽体育场馆管理有限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引言

在“健康中国 2030”战略与体育强国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挑战。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在学科结构、实践教学、校企协同等方面,已逐渐暴露出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短板。体教融合理念的提出,打破了教育与体育的壁垒,将二者深度融合,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强化实效,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积极对接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等新兴需求,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提升”和“素养塑造”的深度转变。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体系陈旧、实践教学薄弱、产学研结合滞后等突出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过度强调基础理论讲解,实践与创新环节覆盖不足,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际操作能力弱。另一方面,体育专业实训基地数量不足、设施老旧,校外实践机会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和社会体育多样化的实际需求。此外,体育专业与企业、行业协会、社会体育组织的联系较为松散,校企协同和产教融合缺乏深度,学生在校期间缺少真实的岗位体验和行业认知,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难以同步提升。同时,部分高校师资队伍中实践型、复合型教师比例不高,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适应性。

二、体教融合理念的内涵与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体教融合是指将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发展的整体,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双向发展。体教融合不仅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突破“体能训练”或“竞技技能”单一目标,更要把体育视为促进学生全面素养、心理健康、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维度发展的重要载体。以体教融合为核心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强调“以学生为本”,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组织管理等综合素养的提升。高校体育教育应以多学科融合为导向,把体育课程与健康、管理、社会科学等学科交叉整合,建立更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同时,借助校企、校地合作等外部资源,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整体跃升,服务体育强国和全民健康战略目标。

三、创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为顺应体教融合发展趋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从顶层设计到实施路径全方位创新。首先,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科学整合传统体育理论课程和现代体育项目实践内容,适当引入健康管理、体育产业、体育传媒等新兴方向,扩大专业口径,促进学生能力结构多元化。其次,需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应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实训基地、校外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组织等多元化实践平台,推动学生深入社区、企业、体育赛事组织等一线岗位实习,提升实际操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再者,要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与体育行业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设立联合培养项目,实现学生从课堂到产业的无缝衔接。第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科研项目及行业交流,引进具备实战经验和产业背景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形成学术型与应用型师资协同发展的局面。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健康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学生成长全过程的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学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等方式助力学生全方位发展。

四、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部分高校积极探索体教融合背景下的体育教育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高校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深度结合。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能通过参与社会体育活动、志愿服务、体育赛事组织等锻炼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与体育企业、体育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也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注入新活力。通过这些创新举措,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体育人才。与此同时,部分高校通过实施跨学科协同育人,推进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管理等多学科融合创新,不断拓展体育专业人才的成长空间。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都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创新建议与展望

面向未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持续深化体教融合理念,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应以政策和资金支持为保障,持续优化课程内容,推动教学方法创新。高校需不断加强与行业协会、体育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真实情境下的人才培养平台。同时,要引入智能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如数字化实训系统、在线课程、虚拟仿真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需求,高校还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多维度举措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为体育强国和全民健康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结论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推动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体教融合的内涵与现实需求,系统梳理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以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深化、产学研协同、师资队伍提升为核心的创新路径。高校需持续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体教融合、优化育人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体育人才,为国家体育强国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华, 王磊.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J]. 体育与健康 , 2021(02): 28-32.

[2] 张旭东, 李爽. 体教融合理念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与实践 [J]. 高等教育研究 , 2020(04): 45-49.

[3] 刘洁 .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体教融合路径探索 [J].教育发展研究 , 2021(06): 12-16.

袁胜华,1991.09.04,男,汉族,河南许昌,博士研究生,职称 无,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