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实践环节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及优化研究

作者

孙志佳 陈昊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90

一、引言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研究生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创新能力的生成并非单纯依赖理论灌输,实践作为理论与应用的关键衔接载体,在研究生创新思维培育、实践操作能力锻造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深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当前实践环节在体系设计、落地实施及成效评估等方面仍存在结构性短板,亟需系统性探究其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关联。本研究旨在达成两方面核心目标:其一,通过文献计量与理论解构,明确实践环节的核心价值,厘清其对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及跨学科整合能力的作用机制;其二,结合实证调研研判实践环节实施困境,提出靶向性优化路径。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高等教育创新培养理论谱系,深化创新能力内涵认知,为跨学科研究提供理论接口;实践价值则体现为为教育管理主体提供实践教学优化方案,助力解决实践与需求脱节等问题,最终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素养,为产业升级与科技突破输送高素质人才。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围绕研究生实践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多维度研究。许劲(2021)聚焦导师责任制,指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凸显了导师在实践环节中的核心引导作用。栗志民与申玉春(2022)以水产学科为研究对象,提出依托科研团队合作模式开展实践活动,认为跨学科的团队协作能够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吴小林等(2019)则从工程学科出发,强调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建议通过拓展实践环节的深度与广度,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总体来看,国内研究多集中于特定学科或单一实践模式的探索,在跨学科融合及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机制研究上仍有不足。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同样重视实践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Xiaoyu Zhong 和 Yuxuan Liu(2024)指出,学术型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议通过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真实实践平台,打破培养瓶颈。Minyi Lin(2023)针对金融和经济类学科,提出实践环节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更是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跨学科视野的关键途径,强调团队合作与项目实践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Research 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y of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in LocalUniversiti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23)则关注地方财经院校,认为这类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较弱的重要原因是实践环节设计单一、缺乏行业对接,主张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课程设置来提升培养质量。

(三)研究现状评述

现有研究已充分肯定了实践环节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部分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模式与策略,但仍存在明显局限:一是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学科或单一实践类型,对跨学科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研究不足;二是关于校企合作、行业需求对接的深度实践机制探讨较少,难以满足复杂社会需求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三是缺乏一套系统、全面的实践环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导致实践效果难以有效衡量。基于此,本研究将针对上述不足展开深入探讨。

三、研究生实践环节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高校普遍重视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设置,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受培养理念、资源条件、管理机制等多因素影响,仍存在实践环节设计不合理、实施质量不高、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产学研合作深度不足,实践平台支撑薄弱

产学研合作是搭建研究生实践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普遍存在深度不足的问题,导致实践平台支撑薄弱。合作形式多以 “短期实习”“项目咨询” 为主,缺乏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高校难以参与企业的核心研发项目,研究生在实习过程中多从事辅助性工作,难以接触行业核心技术与关键问题。例如,部分高校与企业签订的实习合作协议仅约定研究生在企业进行为期 2-3 个月的短期实习,参与的多为数据整理、设备维护等基础性工作,无法深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或技术改造项目。合作内容缺乏协同创新,高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高校侧重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企业侧重经济效益与技术应用,二者在实践项目设计、资源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难以形成协同机制。例如,企业在与高校合作时,往往更关注能够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技术项目,而对具有长期学术价值但短期效益不明显的实践项目积极性不高;高校则缺乏将学术研究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有效机制,导致实践项目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部分地方高校或冷门学科的研究生实践平台资源尤为匮乏,受地域、行业限制,难以与优质企业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实践平台的数量与质量均无法满足创新能力培养需求。

(二)实践指导机制不健全,导师引导作用弱化

导师作为研究生实践环节的核心引导者,其指导水平与投入程度直接影响实践效果,但当前实践指导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导师引导作用弱化。导师指导精力不足,部分高校研究生导师同时承担教学、科研、行政等多项任务,尤其是理工科导师,往往需要主持多个科研项目,难以抽出足够时间指导研究生的实践环节。部分导师仅在实践初期为研究生确定实践方向,之后缺乏对实践过程的跟踪指导,研究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导师指导能力存在短板,部分导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缺乏企业实践或行业一线工作经验,对实践环节的行业需求、技术标准了解不足,难以给予研究生针对性的实践指导。人文社科类的部分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时,仅能从理论层面提出调研思路,无法结合行业实际对调研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进行有效指导。实践指导缺乏团队协作机制,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实践指导以单一导师为主,缺乏跨学科导师或企业导师的参与,难以满足跨学科实践或企业实践的指导需求,导致实践指导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不足。

(三)实践考核评价形式化,反馈调整机制缺失

实践考核评价是衡量实践环节效果、优化实践设计的重要依据,但当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存在形式化问题,且缺乏有效的反馈调整机制。考核评价标准模糊,多数高校对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仅以实践报告、实习鉴定表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实践过程、创新成果、能力提升等核心维度的量化与质化评价标准。部分高校在评价研究生企业实习效果时,仅根据企业出具的 “合格 / 优秀” 鉴定意见和研究生提交的实习报告进行评分,无法准确衡量研究生在实习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实践过程的动态评价,无法及时发现研究生在实践中的问题并给予指导。考核评价结果的反馈调整机制缺失,高校往往在实践结束后完成考核评分,但未将评价结果与实践环节的设计、实施进行有效衔接,对于评价中发现的实践内容不合理、指导不到位等问题,未及时调整优化后续的实践安排,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出现,难以实现实践环节的持续改进。

四、研究生实践环节的优化路径

针对当前研究生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类型实践环节的独特价值及创新能力培养需求,需从实践内容设计、平台建设、指导机制、考核评价四个维度提出优化路径,全面提升实践环节的质量与效果。

(一)优化实践内容设计,实现与培养目标精准对接

实践内容的优化需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学科特点与能力发展阶段,构建多元化、层次化的实践内容体系。分类设计实践内容,根据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差异化设置实践环节:学术型研究生侧重以学科前沿为导向的科研实践,如参与高水平纵向科研项目、开展学术论文写作实践、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培养学术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实践,如企业核心项目实习、行业技术攻关实践、社会实践服务等,提升应用创新能力。构建层次递进的实践体系,按照研究生培养阶段划分实践层次:低年级研究生以基础实践为主,如实验室基础实验、课程实践、社会调研方法训练等,打好实践基础;中高年级研究生以创新实践为主,如参与科研项目、企业核心项目、跨学科实践项目等,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实践内容的动态更新,建立实践内容与学科前沿、行业需求的对接机制,定期调研学科发展动态与行业技术需求,及时调整实践项目内容,确保实践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

(二)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支撑体系

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核心,打破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壁垒,构建稳定、高效的多元化实践平台支撑体系。一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平台,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生实践基地、产学研创新中心等平台,明确双方在资源投入、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责任与利益,实现优势互补。高校与企业共建 “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企业提供实践场地、设备、技术指导及项目资源,高校提供研究生人才、理论支持及科研力量,双方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拓展实践平台的合作深度,推动高校深度参与企业的研发流程,从 “短期实习” 向 “项目共研”转变,鼓励研究生参与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优化等项目,企业为研究生配备一线技术导师,全程指导实践过程。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将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整合优质实践平台资源,对于地方高校或资源匮乏学科,通过高校联盟、行业协会等渠道,整合区域内外优质实践资源,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实践平台共享机制,扩大研究生实践平台的覆盖面。

(三)完善实践指导机制,强化导师的核心引导作用

建立 “双导师 + 团队指导” 的实践指导机制,通过明确指导责任、提升指导能力、加强指导协作,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作用。明确双导师的指导职责与分工,签订指导协议,将指导任务纳入导师考核体系。提升导师实践指导能力,建立导师实践能力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导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行业实践项目、参加实践教学研讨会等,丰富导师的行业实践经验;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导师,补充实践指导力量。鼓励导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创新实践指导方法,提升指导水平。建立团队指导机制,对于跨学科实践项目,组建由不同学科高校导师、企业导师组成的指导团队,从多学科视角为研究生提供指导;建立导师指导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实践指导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导师之间的指导经验共享。

(四)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闭环式反馈调整体系

以 “过程与结果并重、量化与质化结合” 为原则,构建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并建立评价结果与实践优化的闭环反馈机制。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从实践过程、创新成果、能力提升三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实践过程指标包括实践态度、参与度、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协作表现等;创新成果指标包括实践报告质量、科研论文、专利、技术方案、社会实践成果等;能力提升指标包括动手能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等。引入多方评价主体,由高校导师、企业导师、同行专家、实践单位等共同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建立反馈调整机制,定期对实践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梳理实践环节中存在的内容设计、指导、平台建设等问题,形成评价反馈报告;根据反馈结果制定实践环节优化方案,调整实践内容、改进指导方法、完善平台建设,实现 “评价 — 反馈 — 优化” 的闭环管理,持续提升实践环节质量。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实践环节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实践环节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能够塑造扎实的动手能力、激发活跃的创新思维、提升跨学科综合能力,三者共同构成创新能力的核心支撑。不同类型的实践环节具有独特价值,实验项目强化创新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社会实践增强创新的针对性与社会性,企业实习提升创新的实用性与行业性,科研项目推动创新的前沿性与深度性。当前研究生实践环节存在内容设计单一、产学研合作深度不足、指导机制不健全、考核评价形式化等问题。通过优化实践内容设计、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指导机制、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可有效提升实践环节质量,且构建的 “四维一体” 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能够为实践效果衡量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祖超 , 张丽 . 科研实践培养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35(11):60-67.

[2] 张楠 , 牛永生 . 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J]. 安徽化

工 ,2023,49(5):202-204.2023.05.047.

[3] 许劲 . 导师责任制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J]. 产业与科技

论坛 ,2021,20(14):146-148.2021.14.069.

[4] 栗志民 , 申玉春 . 新时代依托科研团队提升水产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

探索 [J]. 安徽农业科学 ,2022,50(15):279-282.2022.15.075.

[5] 吴小林 , 曾溅辉 , 岳大力 , 等 .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 , 推进研究生培

养模式改革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5):103-109.

[6] 刘晶磊 . 以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 [J]. 科技创新导

报 ,2020,17(2):215,219..2020.02.215.

[7] 彭昌 , 陈树 , 李玲 . 研究生课程中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J]. 化工时

刊 ,2020,34(3):61-62.2020.03.022.

作者简介:孙志佳( 1987 年 7 月——),女,汉族,人,硕士研究生,助理

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陈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