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 “学风 - 就业” 联动育人体系的特色构建与实践路径
卢璐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郑州 450064
一、引言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课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学风建设与就业指导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不匹配。为此,构建“学风 - 就业”联动育人体系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该体系通过以就业需求为导向重塑学风建设目标,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并依托校地企协同机制和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化。实践层面,课程平台、实践渠道、师资队伍和服务保障的协同发力,为学生提供了学用结合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一体系不仅能够缓解“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更推动了地方高校从学科逻辑向需求逻辑的转型,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地方高校 “学风 - 就业” 联动育人的重要性
地方高校构建“学风 - 就业”联动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从教育本质看,学风建设与就业指导的深度融合,能够打破传统人才培养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壁垒,实现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1]。从高校职能看,这种联动机制将就业市场需求有效传导至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高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既解决了人才培养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又强化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体现了地方高校的办学使命。从学生发展看,通过将职业规划融入学风建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使抽象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职业发展愿景,形成“以学促就、以就励学”的良性循环。从长效机制看,该体系构建了“招生-培养 - 就业”的闭环反馈系统,通过就业市场信息反哺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的动态优化,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种联动育人模式不仅能够缓解“就业难”与“用人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在深层次上推动了高等教育从“学科逻辑”向“需求逻辑”的转型,对于提升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和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2]。
三、地方高校“学风 - 就业” 联动育人体系的特色构建
(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学风建设目标
地方高校构建“学风 - 就业”联动育人体系的首要特色在于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系统重塑学风建设目标体系。这种目标定位突破了传统学风建设偏重纪律约束和考试通过率的局限,将就业市场的动态需求转化为学风建设的核心导向,实现了人才培养逻辑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根本转变[3]。具体而言,其目标体系呈现三个鲜明特征:一是构建了“基础素质—专业能力—职业发展”的三层递进式目标框架,既夯实学生的通识素养,又强化其专业实践能力,更注重培养适应职业发展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二是实施“双目标融合”策略,将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标准分解转化为学风建设的具体指标,使课堂学习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形成精准映射;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和用人单位需求调研,及时将新兴职业标准、产业技术变革等内容融入学风建设目标体系。这种目标定位使学风建设从抽象的道德规范具象为可测量、可评价的能力指标,既解决了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两张皮”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路径和职业发展指引。通过将就业市场的“需求侧”要求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的“供给侧”改革,这种目标导向的学风建设模式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引领和价值坐标。
(二)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丰富学风建设内容
地方高校在构建学风就业联动育人体系过程中,关键在于将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有机融合,以此拓展学风建设的深度与广度。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从教学内容、培养过程和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实现系统性重构。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行业标准、岗位要求和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使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培养同频共振;在培养过程方面,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以真实案例和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职业场景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方面,建立兼顾学业表现与职业发展的多维评价指标,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视其职业适应能力的发展。这种深度融合使学风建设从单纯追求学业成绩转向注重综合素质提升,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能力,从封闭的校园学习转向开放的职业发展准备。通过职业规划反哺专业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方向感,有效激发了学习动力;同时,专业教育的深化又为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种育人模式不仅丰富了学风建设的内涵,更重塑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路径,使学风建设真正成为连接校园学习与职场发展的桥梁,为培养既懂专业又明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内容支撑。
(三)构建 “校地企” 协同机制,强化学风建设保障
地方高校强化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校地企深度协同的保障机制,通过多方联动形成育人合力。这种协同机制突破了传统办学模式的封闭性,将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实践资源和学校教育要素有机整合,为学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撑。在校地合作层面,高校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争取政府在政策指导、资金投入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将学风建设纳入地方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在校企合作层面,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基地和研发中心等方式,引入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真实项目,使学风建设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协同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常态化运作平台,包括成立由校地企多方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人才培养协调会,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和评价方案,确保教育教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硬件资源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深度合作模式,使企业从人才使用者转变为人才培养参与者,地方政府从政策制定者转变为发展推动者。通过校地企三方优势互补,既解决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又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供给,更使学风建设获得了持续的外部动力支持,构建起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育人生态,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制保障。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风建设活力地方高校激发学风建设活力的突破口在于建立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导向的变革撬动育人模式的整体创新。这种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起涵盖学业表现、实践能力、创新素养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框架,使学风建设从形式约束转向内涵发展。在评价主体上,形成教师评价、企业评估、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参与机制,特别是引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反馈评价,使人才培养质量接受社会检验;在评价内容上,既关注学习过程的投入度与规范性,更重视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成效,将课堂表现、项目实践、竞赛成果、职业证书等均纳入评价范畴;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测评与定性分析相补充,既注重学习结果的考核,也关注成长过程的增值变化。这种多元评价体系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建立了学习成效与职业发展的显性关联,使学生清晰认识到优良学风与个人发展的正相关关系,从而激发内生学习动力。同时,通过评价结果的动态反馈,为教学改革和学生自我完善提供精准指导,形成评价 - 反馈 - 改进的良性循环。这种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不仅为学风建设注入了持续活力,更重塑了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促使他们从被动应付考试转向主动追求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和职业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
四、地方高校“学风 - 就业” 联动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搭建课程育人平台,实现学用结合
地方高校推进学风就业联动育人的首要实践路径在于系统搭建课程育人平台,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这一平台建设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与校企界限,构建起基于真实职业场景的课程生态系统。在课程设计层面,采用逆向工程思维,从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出发,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开发出理论与实践有机衔接的模块化课程群,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保持动态对接。在教学方法上,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项目驱动等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仿真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思维。在资源整合方面,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和数字化资源包,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融入教学内容,确保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平台建设中强化了职业素养的渗透培养,通过设置职场礼仪、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隐性课程,使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同向同行。这种课程育人平台的创新价值在于,它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封闭性和理论化倾向,创设了开放、互动、应用导向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同步积累职业经验,有效解决了学用脱节的问题,为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坚实的课程支撑[5]。
(二)拓展实践育人渠道,提升就业能力
地方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路径在于系统拓展实践育人渠道,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实习实训的时空限制和内容局限,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网络。在基础层面,通过专业认知实习和课程实验实训,帮助学生建立职业感性认识和专业实践基础;在提升层面,依托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和创客空间,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层面,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和横向课题研究,在实战中锤炼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渠道的拓展特别注重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真实岗位,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从生手到熟手的转变。同时,构建实践成果转化机制,将竞赛获奖、专利成果、项目经历等纳入学分认定和就业推荐体系,形成实践能力培养的正向激励。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育人体系,不仅有效弥合了学校教育与职场需求之间的鸿沟,更让学生在真实职业情境中深化专业认知、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素养,最终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无缝衔接,为高质量就业奠定扎实的能力基础。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地方高校提升学风就业联动育人实效的关键着力点在于打造一支既懂专业教学又熟悉行业实践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教师发展的单一学术导向,构建教学能力与职业指导能力协同发展的双师型教师成长体系。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建立常态化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通过企业挂职、技术服务和项目合作等方式,促使教师深入行业一线更新实践知识,将产业前沿动态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团队建设方面,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职业指导师构成的多元化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联合授课等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优势互补;在激励机制方面,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将指导学生就业创业、校企合作成果等纳入绩效考核,引导教师主动对接行业需求改进教学。特别重要的是建立教师能力持续提升机制,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专项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和项目化教学水平,使其能够将就业市场需求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这种师资建设模式不仅解决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更重塑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使其成为连接学校教育与职业世界的桥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优质的师资保障,从根本上提升了育人质量与就业竞争力。
(四)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创业
地方高校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是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这一体系建设的创新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就业服务的被动性和阶段性局限,构建起覆盖学业规划、职业发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扶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上,建立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生涯发展指导机制,通过职业测评、个性化咨询和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在资源整合上,打造集政策解读、岗位推荐、技能培训于一体的智慧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精准匹配和资源高效配置;在平台建设上,构建校院两级联动的就业创业服务网络,既提供常规性就业服务,又开展特色化创业孵化,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服务体系的完善特别注重协同效应的发挥,通过校友资源网络、区域就业联盟和行业合作平台等渠道,拓展就业空间和机会。同时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对毕业生职业发展进行持续关注和服务,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管理。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保障体系,不仅提升了就业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职业生涯的能力,使就业创业工作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培育,从被动安置转向主动发展,为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结论
地方高校“学风 - 就业”联动育人体系通过目标重构、内容融合、机制协同和评价创新,实现了学风建设与就业能力的深度结合。其实践路径以课程、实践、师资和服务为支撑,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该体系为地方高校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服务区域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校地企合作,动态优化育人机制,以持续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张怡玥 . 产教融合模式下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5,(14):177-179.
[2] 张瑜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24(14):235-237.
[3] 李雨菲 , 曹乐天 . 产教融合模式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J]. 产创新研究 ,2025,(12):178-180.
[4] 王海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J]. 辽宁经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