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白玛央金
拉萨市尼木县续迈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尼木县 851317
一、引言
基层文化服务承载着传承地方文化、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功能,涵盖文化场馆运营、非遗展示、民俗活动开展等内容;旅游产业则以吸引游客、提供体验服务为核心,涉及景区运营、线路设计、配套服务等环节。二者的融合发展,能让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让旅游场景成为文化传播载体,破解基层文化 “传播范围窄” 与旅游产业 “内涵单一” 的双重困境。当前,随着游客对 “文化体验” 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 “重观光、轻文化” 的旅游模式与 “重公益、轻产业” 的基层文化服务模式已难以适应需求。深入探讨基层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逻辑、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基层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
基层文化服务所蕴含的地方文化资源(如民俗技艺、传统故事、非遗项目),是旅游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者融合可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全流程:在景区打造文化展示空间(如民俗体验馆、非遗工坊),让游客直观感受地方文化;将文化活动与旅游体验结合(如节庆期间开展民俗表演、手工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通过文化 IP开发旅游衍生品(如融入地方图案的文创产品),提升旅游消费附加值。这种 “文化 + 旅游” 的模式,能打破传统观光旅游的单一性,为游客提供更具深度与记忆点的体验,显著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二)激活文化资源,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基层文化服务多局限于本地群众,文化资源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有限。旅游产业作为开放的体验平台,能为基层文化提供广阔的传播渠道。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接触、体验基层文化(如参与非遗制作、观看地方戏曲),并通过社交分享、口碑传播将文化内容传递至更广泛区域;同时,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可推动基层文化资源从 “公益服务” 向 “产品化、品牌化” 转型,如将地方传说改编为旅游演艺节目、将传统技艺转化为体验项目,让原本 “藏于民间” 的文化资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实现文化传播范围与影响力的双重扩大。
三、基层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问题
(一)协同机制缺失,融合缺乏统筹
部分地区的基层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仍处于 “各自为政” 的状态,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一方面,管理主体分属不同部门(文化部门负责基层文化服务、旅游部门负责旅游产业),未建立常态化沟通与协作平台,如文化部门开展的民俗活动未与旅游部门的线路推广结合,旅游部门设计的线路未融入基层文化资源,导致资源分散、优势难以叠加;另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融合发展规划,地方政府未将二者融合纳入区域发展战略,未明确融合目标、重点任务与责任分工,导致融合发展流于形式,难以形成系统性、长效性的发展模式。
(二)内容供给同质化,文化特色不突出
基层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多停留在 “表面结合”,内容供给缺乏特色与深度。一方面,文化元素应用同质化,如多数地区仅将 “非遗展示”“民俗表演” 作为融合的主要形式,未结合本地文化的独特性进行创新,导致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体验大同小异,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另一方面,文化内容挖掘不深入,融合仅停留在文化符号的简单叠加(如在景区摆放传统农具、售卖通用文创产品),未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历史内涵、故事价值,无法让游客真正理解文化的意义,导致文化体验流于表面,难以形成记忆点。
四、基层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协同机制,强化统筹规划
建立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参与” 的协同机制,为融合发展提供保障。一方面,成立跨部门融合发展工作组,整合文化、旅游、发改、财政等部门资源,建立定期沟通会议制度,如每月召开协同会议对接工作进展、每季度联合开展资源调研,确保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另一方面,制定专项融合发展规划,地方政府结合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特点,明确融合发展的短期目标(如打造 1-2 个文化旅游示范项目)与长期目标(如形成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划定重点发展区域与任务分工,将融合成效纳入部门绩效考核,推动融合发展从 “被动配合” 转向 “主动推进”。此外,引入市场主体参与融合项目运营,如通过招投标吸引文旅企业参与基层文化资源的产品化开发,提升融合发展的市场化与专业化水平。
(二)挖掘文化特色,创新内容供给
以 “差异化、深度化” 为核心,优化基层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容供给。一方面,深度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组织专家、文化传承人、居民共同梳理地方历史、民俗、非遗等资源,提炼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主题(如特定的民间传说、传统技艺),避免同质化;另一方面,创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形式,推动文化资源从 “展示型” 向 “体验型、互动型”转型,如将传统节庆活动转化为沉浸式旅游演艺、将非遗技艺设计为可参与的手工体验项目、将地方故事改编为剧本杀或研学课程,让游客从“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提升文化体验的深度与趣味性。同时,推动文化内容的品牌化建设,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 IP,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数字内容(如文化主题短视频、线上云体验),增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三)优化服务衔接,提升游客体验
构建 “一体化、便捷化” 的服务体系,实现基层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的无缝衔接。一方面,推动文化服务设施与旅游场景整合,如在景区、游客中心附近布局小型文化体验馆、非遗展示点,调整基层文化场馆的开放时间(如旅游高峰期延长开放时间、周末增设文化体验活动),确保游客便捷参与;另一方面,加强服务人员培训,组织基层文化服务人员学习旅游服务礼仪、沟通技巧,让其能主动为游客提供文化讲解与服务;组织旅游服务人员参加文化知识培训(如地方历史、民俗内涵),提升其文化素养,确保能准确解答游客的文化疑问。此外,搭建统一的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基层文化活动信息(如时间、地点、参与方式)与旅游服务信息(如线路、住宿、餐饮),通过小程序、公众号等渠道向游客推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游客整体体验。
五、结束语
基层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激活地方文化生命力、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实现 “文化价值” 与 “旅游价值” 的协同共生。未来,随着文旅融合战略的持续推进,基层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不仅能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旅游体验,还能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注入持久动力,助力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让基层群众感受公共文化服务新品质 [J]. 党建 , 2025, (06): 54-55.
[2] 王欣欣, 关蕾, 陈静. 传统文化与旅游服务礼仪产业的融合发展 [J]. 旅游与摄影 , 2023, (04): 102-104.
[3] 吴延生 . 汇聚特色文化资源 追求产业融合发展——从“古镇(村) + 公共服务”看淮安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表现形式 [J].大众文艺 , 2019, (22): 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