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 +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刘梓祎 王思琪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1231
一、构建“党建 + 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大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推行课程思政改革政策已成必然,将思政教育融入全部课程之中,能够对大学生实现全方位、全程性的思想政治灌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道德、精神、思想、情感、人格等全面发展。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开发与整合党建力量,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水平,有益于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觉悟。构建高校“党建 +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定两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位置,所以构建教学体系用于承载、串联党建和课程思政尤为关键。
课程设置是完整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课程为载体协调党建与思政之间的关系,为两者深度融合创造有利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度挖掘课程特征、党建元素,还要寻找和呈现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如此一来就能依托课程促进党建和思政深度融合[1]。例如,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需要从我国科技力量的维度出发,引领学生真切感受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研人员努力突破技术封锁的精神,通过一些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真实案例,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等思想政治元素,从而实现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另外,为了能够加快高校“党建 + 课程思政”的融合效率,还要在课程设置方面推行“示范课程”,搭建一门示范、多门跟进、全面覆盖的课程体系,打造全课程为“党建 +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服务的课程格局。
教学方式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高校“党建 +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需要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依托教学方式在党建和课程思政之间搭建桥梁。例如,采用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亲身感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精神、政治素养。以管理学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先运用案例讲解法,向学生传授组织管理、资源调配等理论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中的贡献,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革命老区、党建教育基地,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内涵、优良品格、思想觉悟,以此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觉悟。
二、围绕“党建 + 课程思政”建设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实现高校“党建 +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所以高校应当围绕“党建 + 课程思政”建设师资,可以采用培养培训、激励机制、示范引领等措施。
由高校牵头和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项培训活动,确保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能够具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意识及能力。例如,高校在师资力量培训中,将党建知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纳入培训内容的体系之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教学研讨等活动,带领教师系统性学习和进修,是教师成为高校“党建 +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主要力量 [2]。另外,推行“双导师制”,由党建导师与业务导师共同组队,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式指导和培训,助其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以及掌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使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推动高校“党建 +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主力军。
充分发挥高校党员教师的引领作用,打造一支可以推动高校“党建 +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骨干队伍。例如,高校围绕党员教师建立“课程思政示范岗”,要求党员教师发挥先锋军的角色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示范如何开展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同时带领其他教师积极探索“党建 + 课程思政”的融合模式,采用定期组织公开课、示范课的形式,向全校教师传授实践方法和经验,以此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全校教师参与“党建 +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围绕“党建 + 课程思政”制定激励政策、制度、指标和措施,对那些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教师,予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使教师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没有白费,进而使教师在“党建 + 课程思政”融合改革中保持足够热情。
三、营造文化氛围,深化融合浸润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能够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高校“党建 +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改革工作中,要求学校致力于建设良好的党建环境与思政教育氛围。例如,高校定期举办“党建 + 课程思政”形式的文化活动,“红色经典朗诵”“党史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均能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政治觉悟和道德精神,能够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党建 + 思政教育”的成长环境。另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还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确保大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提高自身的内在品格,真正成为一名具备坚定政治立场、敏锐政治意识、高度政治觉悟的优秀大学生。
结语:
教学体系、师资力量、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党建 + 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政素养发展,对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起到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浚 , 白如 .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探赜[J]. 北京教育 ( 德育 ), 2024, (12): 37-42.
[2] 刘迎春 , 刘思敏 .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 2024, 29 (06):91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