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环境育人理念的农村学校后勤育人协同模式构建
李国华
浙江省台州市新桥中学 浙江省台州市 318050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全环境育人理念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导向,教育领域对“隐性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然而,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农村中小学在育人环境的营造上存在诸多挑战,更需挖掘后勤服务的育人价值。
一、农村中小学后勤育人现状分析
在农村中小学,后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育人功能。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的食堂管理也在育人方面起到了作用,部分学校注重饮食文化的宣传。在宿舍管理方面,管理员会指导学生整理内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尽管农村中小学后勤工作在育人方面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后勤育人缺乏系统性规划。很多农村学校的后勤育人工作较为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项后勤工作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从整体上考虑如何协同发挥育人功能。
后勤人员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后勤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育人价值认识不足,认为自己只是负责学校的后勤保障,与学生的教育教学无关。而且,他们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后勤育人资源整合不足。农村中小学在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参与后勤育人方面做得不够。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往往局限于常规的家长会,很少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后勤管理和育人活动中来。在社会资源利用方面,学校与当地农村企业、社区等联系不够紧密,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为后勤育人服务。许多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但学校没有将这些资源与后勤育人工作有效结合起来。
二、协同模式构建路径
家校联动。建立“家长后勤观察员”制度,每月邀请 5—10 名家长作为观察员,深入学校食堂、宿舍等后勤服务区域,实地考察后勤工作流程,并参与卫生检查、设备维护监督等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校社合作。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共建劳动实践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学校每学期安排3—4 次,每次 1—2 天的劳动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农作物种植、养护、收割等全过程。合作社选派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讲解农业知识和种植技巧。
德育融合。通过食堂“光盘行动”培养节俭美德,在食堂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标语、摆放宣传展板,展示粮食生产过程和浪费现象的危害。设立“光盘监督岗”,由学生轮流担任监督员,对用餐学生进行提醒和监督。每周评选“光盘之星”,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开展 “节约粮食”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节约意识,让节俭美德深入人心。
智育延伸。在校园绿化中融入植物学科知识,聘请专业园艺师与生物教师共同规划校园绿化区域,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并设置植物标识牌,标注植物名称、科属、生长习性、养护方法等信息。拓展知识视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体育渗透。根据不同后勤岗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体能训练方案。如食堂工作人员增加搬运食材、餐具的力量训练和快速行走的耐力训练;保洁人员安排弯腰清扫、登高擦拭的柔韧性和平衡训练。每周安排 2—3 次,每次30—45 分钟的集中训练,邀请专业体育教练进行指导。
三、实践案例:实验学校“健康食堂”项目
1. 实施背景
在乡村振兴与“双减”政策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实验学校敏锐洞察到农村学生劳动实践机会稀缺、后勤服务与育人功能割裂的现实问题。经过前期调研,开展后勤育人改革,通过整合校园资源,打造“以
劳育人、以勤促学”的新型校园生态。
2. 创新举措
食堂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周”制度。每周选定一个班级,由学生轮流担任“管理员”,全程参与食堂运营。清晨5 点,学生与食堂工作人员一同验收当日新鲜蔬菜,检查食材品质;午餐时段,化身“秩序引导员”,协助维持就餐纪律,收集同学对菜品的反馈。学校还开发了配套的“食育课堂”,通过食材知识讲解、营养搭配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饮食健康知识。
3. 成效评估
经过一年实践,项目取得显著成效。2025 年,该项目凭借独特的育人模式和突出成果,吸引周边 10 余个学校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农村学校后勤育人改革的标杆案例。
四、实施建议与展望
建议依据《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结合后勤育人工作的特殊性,将后勤育人成效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配套建立涵盖学校自评、家长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估的多元化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推动后勤育人工作在政策层面得到有效落实。
开发农村特色校本课程。基于农村地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生产生活资源,深度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构建科学完善的“后勤育人”学分认定制度,明确学生参与校园后勤实践活动的学分获取标准。将校园卫生保洁、绿化养护、食堂帮厨等后勤工作划分为不同模块,根据工作难度和时长设定相应学分分值。学生需累计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学分获取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亟需进一步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智慧后勤”与育人功能的结合路径。一方面,研发智能化后勤育人管理平台,整合校园设施报修、能源监测、垃圾分类等后勤服务系统,学生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校园后勤动态。此外,还需加强对“智慧后勤”育人效果的量化评估研究,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为智慧后勤育人模式的优化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语
基于全环境育人理念构建农村中小学后勤育人协同模式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且充满挑战的工作。通过深入理解全环境育人理念的内涵,我们明确了其对农村中小学后勤育人工作的重要指导价值。尽管当前农村中小学后勤育人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构建协同机制,建立三方沟通平台、明确各方职责,整合农村特色资源与优化学校后勤资源配置,创新开展主题活动与实践活动等策略,能够打造出高效的后勤育人协同模式。从实践案例和效果评估来看,农村中小学后勤育人协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将为农村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绽放光彩,为农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汪卫平 . 中小学后勤管理的服务性及改革启示 [J]. 教学与管理 ,2014(28):16-19.
[2] 赵洪涛 . 我国中小学后勤管理的科学化探寻 [J]. 教学与管理 ,2008(19):15-17.
[3] 任虹燕 . 从关爱到规训——反思农村学校宿舍管理中的惩罚问题 [J]. 中国德育 ,2018(22):27-30.
[4] 韩哲轶.浅谈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6(10):31.
[5] 徐星, 杨嵘. 上海中学: 创新“后勤体验”实践“生活教学”[J].上海教育 ,2020(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