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 视域下就业指导课程的就业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周方思
邵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42200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高低直接关乎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于思政理论人才队伍的培养成效体现。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应届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压力也逐年递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目前不但面临着教师编制等岗位收缩的竞争压力,同时又承担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殊使命。“大思政”教育理念强调通过三全育人体系,将价值观塑造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同时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均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深化改革提供了研究理论依据。本论文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学生,探索研究“大思政”视域下就业指导课的就业教育创新路径,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学生高质量稳定就业,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一、“ 大思政” 视域下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正确就业观,强化就业技能,更肩负着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政治使命 [2]。基于“大思政”视域,就业指导课程具有以下三重战略意义与价值。
(一)确立职业价值观导向的核心教育功能
就业指导课程是系统性地进行价值观引领的主阵地,其核心价值在于以下几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导向,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统一,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职业并非简单的谋生手段,而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服务社会以及贡献国家的重要平台 ;弘扬劳动精神与奋斗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摒弃好高骛远以及“躺平”等思想;通过政策宣传解读强化学生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结合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学生不断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展之中,立志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同时构筑多元化的职业价值评价体系,破除“唯高薪”、“唯大城市论”等单一标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识到职业成功评价的多样性、成长性。
(二)促进认知调适与理性决策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职业测评、咨询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同时结合政策解读、行业分析等方式了解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人才需求供给结构,客观认识国情和社情;通过科学的职业决策理论及相关工具,帮助学生理性分析择业、就业过程中的利弊,避免盲目跟风以及从众心理,扎堆考公、考编,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务实观念 [4];不断强化“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宣传引导,拓宽学生就业视野,同时结合新兴行业推介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激发学生多元选择;
(三)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国家战略发展同频共振
“大思政”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针对目前各地方基层存在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年龄老化、理论水平有限等问题,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引导,能够进一步动员大学生致力于前往基层就业,从而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实现人才供给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同频共振,同时极大减少“缓就业”、“慢就业”等现象,进而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
二、“ 大思政” 视域下就业指导课程的问题剖析
“大思政”视域下,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程度不够,同时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就业观以及择业观,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部分:
(一)价值引领功能有待提升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入程度不够,导致该课程在具体实施价值引领的过程中存在定位偏差的问题 [5]。该课程内容过度侧重于简历制作、面试礼仪、招聘信息搜集、就业政策宣传等内容,对家国情怀培育、新时代职业品格塑造、个人职业素养提升等深层次价值引领培养程度不够。
(二)未能高度契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方针,响应时代号召
一方面,课程对乡村振兴、中小微企业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政策方针解读深度不够,未能有效激发学生投身国家需求的内生动力与内在自觉 [6]。另一方面,课程对新兴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下的职业变革等方面剖析研判明显滞后,从而导致思政专业学生择业观受限,大部分学生仍将就业目标集中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传统领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价值追求,同时催生了“慢就业”、“懒就业”等现象。
(三)教师队伍思政素养与专业能力融合不足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多为辅导员担任,一定程度上对基层、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真实生态与发展前景缺乏亲身体验和深度认知,价值观引导缺乏鲜活案例和说服力。同时未能与专业课老师、思政课老师等形成育人合力,导致价值观教育碎片化、重复化。
(四)教学方法局限单一
目前教学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属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对价值观以及职业观的塑造产生深层次的共鸣与认同;同时由于缺乏实践、考察、调研、实习等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真实的价值感悟。
(五)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大思政”格局尚未贯通
就业指导课程与劳动教育、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在师资、实践资源上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与思政主渠道有所割裂,导致学生价值观、就业观的塑造未能形成有效闭环;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实践研学等蕴含的丰富价值观教育资源,未能与就业指导课程目标有效整合、互为支撑,与第二课堂脱钩;同时家校协同缺失,导致学生就业观念受到家庭因素、社会评价干预,未能与学校同心同向,家庭期望成为学生前往基层就业、创新创业的重要阻力。
三、“ 大思政” 视域下就业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构建“双轨重构 - 三维实践 - 四位协同”三者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将大思政理念深度植入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教育全链条 [7]。
(一)双轨课程体系的重构融合
作为就业教育的主阵地,就业指导课程需要深度融入“大思政”理念,通过不断深化价值引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融合发展,促进就业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重构改革发展,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进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首先,就业指导课的目标要摆脱 “技能本位” 的束缚,把 “红” 的价值引领与 “专” 的能力培养具体转化为可操作的育人指标。“红” 的目标应着力于深度结合思政专业的政治属性,着重于职业价值观的塑造这一问题。立足于“思政课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这一定位,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战略意义,将职业选择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紧密相连,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从事思政教育相关工作视为光荣的使命,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基层党政机关等。通过讲述扎根基层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这份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奉献精神。“专”的目标应紧密结合思政职业场景的能力提升方面,突出差异化的培养模式。针对于不同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应明确中小学思政教师需要具备的“时政热点转化教学能力”、党政机关干部需要具备的 “政策理论宣讲能力”、“公文写作” 等各行业领域的核心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发展需求进行专项能力获取与提升。
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内容及形式需要改革创新,杜绝传统的讲授式模式。一方面,可增设“思政专业求职技能实训”模块,例如,在指导简历制作环节,应重点引导学生将参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研习会、红色故事分享团、基层团干挂职暑期社会实践等体现专业素养、专业特色以及个人优势的实践经验添加进来,提升学生求职自信。另一方面,可增设“思政专业基层职业选择”模块,通过邀请特岗教师、选调生等职业群体举办“职业叙事分享会”,系统性讲述相关基层职业的发展路径、职业前景以及岗位需求,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增强学生职业规划的科学性与适配性。
(二)三维实践生态体系构建
以就业指导课程为着力点,重点突出实践育人功能,在“大思政”视域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可通过不同实践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对应的就业观和价值追求。可通过构建以红色文化浸润、赛事平台驱动、数字技术赋能为核心的三维实践生态,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更好实现理论贯彻实践这一根本需求。
首先是红色文化浸润深化实践,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实践方式开展:一是通过组织低年级学生深入革命老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资源研学、革命精神宣讲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历史语境中深刻理解专业使命,强化专业认同与价值自觉;二是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红色职业访谈”实践,通过寻访基层思政课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党员干部等思政工作人群,记录其职业成长与价值追求,通过榜样示范力量,进一步坚定学生从事思政相关工作的信念。
其次是借助赛事平台驱动丰富实践,课程应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赛事平台,通过备赛参赛中的路演展示、模拟面试等实践环节,以赛促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强化结合思政专业特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职业选择和价值追求等问题,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
最后,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指导实践,借助人工智能 AI、虚拟仿真 VR 实验室构建多元化实践场景(如模拟思政课教学、政策宣讲等)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交互中深化专业认知与职业感知,提高学生沟通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并依托钉钉、企业微信等数字平台,建设思政专业就业资源库,系统性整合岗位招聘信息、求职经验分享、政策深度解读等内容,显著提升学生信息获取效能,深化学生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
(三)四位一体协同机制,多元主体共振
“大思政”视域下,倡导德育为先,同时强调“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践导向,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完善构建由思政课导师、党政机关导师、校友导师及家庭导师组成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8]。思政课导师作为思想引领核心,承担马克思主义就业观引导职能,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渗透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将职业选择对接国家需求,同时通过“一对一”辅导交流,精准解决学生群体的思想困惑,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党政机关导师兼具职业信息传递以及实践能力培养双重功能,通过专题讲座,详细解读思政类岗位能力要求,并可提供实习、见习岗位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提升就业能力;校友导师承担求职技能培养的功能,各行业领域导师基于自身职场经验,通过个性化指导和咨询,强化学生面试等环节实战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家庭导师具有就业观念协同与情感支持的双重功能。通过家校协同,不断转变家长的职业认知及评价理念,提升对基层思政职业(特岗教师、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的价值认同;并逐步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学生职业规划决策,合理利用家庭资源,给予学生持续稳定的情感支持。
四、结语
本论文研究基于“大思政”视域,提出“双轨课程体系重构融合”、“三维实践生态构建”及“四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创新路径框架,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推进,在筑牢学生正确就业观的思想根基的同时,强化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就业指导课程实现创新性改革发,系统性破解了专业人才供给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矛盾,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最终使就业指导课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载体、青年价值实现的实践平台与国家战略人才引擎储备的培育摇篮。
参考文献
[1] 尤卫玲 , 王琦 . 成果导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构建研究 [J]. 教育进展 , 2023, 13(3): 1029- 1035.
[2] 刘传威 , 陈培阳 .“ 大思政” 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路径探索 [J]. 大学 ,2025,(09):99- 102.
[3] 刘雪丽 , 史亚杰 , 李浩泽 , 等 . 应用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4,34(05):47- 49.
[4] 梁婷婷 . 浅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 [J]. 就业与保障 ,2024,(10):112- 114.
[5] 刘娟 . 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路径探索 [J]. 四川劳动保障 ,2023,(11):30- 31.
[6] 王慧, 盛忠光.“ 大思政” 视域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以 J 大学为例 [J]. 教育观察 ,2022,11(34):47- 49+67.DOI:10.16070/j.cnki.cn45- 1388/g4s.2022.34.027.
[7] 邱园园 . 高校“ 大思政” 理念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D]. 东北师范大学 ,2020.DOI:10.27011/d.cnki.gdbsu.2020.001116.
[8] 贺星 . 陕西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就业指导课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D]. 延安大学 ,2017.
项目情况:邵阳学院 2024 年本科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创业与就业专项一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