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吊装路径优化与施工组织研究
买买提江·阿卜杜克热木
新疆阗峰建设有限公司 新疆和田地区 848000
近年来,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和建筑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装配式建筑因其构件预制、现场拼装的特点,在缩短工期、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方面优势显著。然而,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施工对吊装精度和施工组织的要求更高,尤其在构件运输、堆放与吊装过程中,若路径设计不合理或组织管理失当,极易造成效率低下、安全隐患增加与资源浪费。因此,探索科学的吊装路径规划方法与高效的施工组织管理机制,对于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与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装配式建筑吊装路径优化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吊装路径影响因素分析
吊装路径的设计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构件的尺寸与重量、现场空间条件、吊装设备的性能参数、运输路线的通畅程度等。在装配式建筑中,常见的大型预制构件如叠合楼板、预制剪力墙等,其尺寸往往较大、重量可达几吨,导致吊装设备必须具备足够的起重量与回转半径。施工现场布置是否合理同样影响路径设计,例如是否存在临时电缆、脚手架、围挡等障碍物,是否留有吊装回转半径和安全作业空间。此外,施工现场人员活动频繁,为避免意外,路径规划还需考虑设置吊装禁区和作业警戒线。
(二)路径优化的建模逻辑与约束分析
为实现吊装效率最大化,路径优化应围绕最短距离、最小能耗、最安全作业三个核心目标开展。首先需构建施工现场的三维空间模型,标定构件存放区、吊装起吊点与安装位置的空间关系。在进行路径设计时,需优先考虑设备的作业范围不能超过额定起重半径,常见塔吊的最大作业半径为 30 米至 60 米之间。此外,应避开高压线、狭窄通道等危险区域。在时间安排上,吊装作业还应遵守施工总进度计划,避免不同作业区域发生交叉干扰。路径规划不应孤立进行,而应结合构件吊装次序与运输调度实现一体化设计,形成合理的工作流与物流联动。
(三)优化算法选择与路径规划技术
由于施工现场条件复杂、路径变化多端,单一的人工经验路径规划存在明显局限。在路径优化技术选择上,可采用启发式搜索方法如A* 算法,用于处理障碍物多、目标点固定的场景;而对于多构件吊装路径与顺序优化问题,则可采用遗传算法,通过不断迭代选择最优方案。随着 BIM 技术的发展,施工现场信息已可数字化表达 [1]。在实际项目中,可以利用 BIM 模型生成的现场数据,通过编写路径分析插件,将构件运输路径自动规划成吊装流程图,并在平台中进行碰撞检测。某住宅工业化项目便采用该方式,使塔吊作业路径优化后,吊装效率提升了约 15% ,构件等待时间明显缩短。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体系优化
(一)施工组织现状分析
目前许多装配式建筑项目仍采用传统的施工组织方式,现场管理粗放、作业协同不足,尤其在构件堆放与吊装衔接环节,常常出现运输车辆排队、吊车待命、构件二次倒运等问题。由于构件尺寸大、批次多,若前期没有科学的组织安排,极易导致施工资源冲突与计划滞后。例如在某项目中,由于预制墙板未按楼层分类堆放,导致塔吊作业频繁跨区,作业效率下降,施工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
(二)施工组织设计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施工组织优化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明确构件进场顺序,按施工楼层和区域进行堆放分类,减少构件搬运次数。其次,对塔吊等大型机械设备实行“作业区域分配”制度,避免多吊机交叉作业造成干扰。在人力安排方面,建议按构件类型配置专业吊装小组,提高专业化作业效率。同时建立构件“进场 - 存放 - 吊装 - 安装”全过程调度表,明确每日作业计划和时间节点,并由施工管理系统进行动态更新。此类优化策略已在深圳某装配式办公楼项目中实施,使现场塔吊利用率提升至 85% 以上,人员等待时间缩短显著。
(三)信息化施工组织平台构建
通过引入信息化平台,可实现施工组织的精细化与可视化管理。以“ BIM+ 物联网”为基础架构,施工现场通过构件条码与传感器记录进场信息,配合 GPS 定位技术,实时掌握构件位置和状态。在吊装过程中,利用视频监控、吊钩摄像头等手段,实现作业过程实时回传。信息平台可与调度系统联动,生成每日作业安排并推送至现场操作终端。江苏某装配式项目通过搭建该系统,将构件运输与吊装调度纳入统一平台管理,施工周期压缩超过 10% ,大幅降低了重复搬运与吊装等待的发生概率。
(四)安全风险控制与应急响应
在吊装作业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风险包括构件脱落、吊绳断裂、人员误入作业区域等。为提升施工安全,应在施工组织中嵌入风险预控机制,如在吊装作业区设置智能感应装置,一旦非作业人员靠近,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对塔吊操作实施全天候视频监控,并定期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数字化检测 [2]。在培训方面,应组织现场作业人员进行模拟吊装操作演练,熟悉不同天气与突发事件下的应急操作流程。通过制度保障与技术手段协同提升吊装过程的安全性。
三、装配式建筑吊装路径与施工组织一体化协同机制研究
(一)路径优化与组织管理的耦合关系
在装配式施工过程中,吊装路径与施工组织密切相关。若吊装路径设计脱离现场作业计划,将导致施工资源调度失衡 [3]。例如构件堆放区若未与吊装顺序一致,会引起设备等待或构件反复搬运,进而影响整体进度。因此,路径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组织计划,包括吊装顺序、设备作业区划分、人员排班等,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计划联动,提升作业协同效率。
(二)一体化协同模型设计
为实现路径与组织的一体化协同,应构建统一的决策调度平台,支持多目标协调优化。平台根据施工任务、设备资源与现场状态,自动生成最优吊装路径与施工安排,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进度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塔吊可根据实时作业状态调整工作优先级,施工人员调度可按路径更新优化任务分工。在山东某装配式保障房项目中,施工单位应用此类协同机制,实现了构件运输、堆放、吊装全过程的一致性管理,显著降低了施工冲突,保障了项目高效推进。
(三)应用场景与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项目开始采用吊装路径与施工组织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武汉一座高层装配式住宅项目中,施工单位引入 BIM 模型与调度平台联动机制,构件吊装路径与施工进度表同步制定,通过每日动态更新实现自动化指令下发。实测数据显示,该项目吊装效率提升18% ,塔吊使用率提高至 90% ,整体工期较原计划提前 9 天完成,展现出协同机制在施工现场的显著成效。
总结: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吊装路径的科学规划与施工组织的高效协同是提升工程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需求,从路径影响因素、优化方法到施工组织体系展开系统分析,并提出一体化协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路径与组织的深度融合,可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缩短工期并提升施工安全性,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海萍 . 大型装配式建筑工地物料搬运优化模型及其智能算法研究 [D]. 吉林大学 ,2024.002915.
[2] 罗雪纯 . 装配式建筑吊装安全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研究 [D].江西财经大学 ,2023.000121.
[3] 邹超. 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影响因素及过程管理优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24.002336.
作者简介:买买提江·阿卜杜克热木(1985-06-20),男,维吾尔族,本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社会工作,法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建筑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