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十三年时期统一战线的构建与实践:以国共合作、党外人士参政为中心的研究
李胜
延安革命纪念馆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延安十三年属于中国革命进程里极为关键的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明显成果。统一战线是党的核心战略资源,在凝聚多方力量、推进革命事业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国共合作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基本前提,党外人士的政治参与给统一战线带来了多样化的活力要素。深入探究这个时期的统一战线创建及实践路径,特别针对国共合作和党外参政这些核心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有益于展现统一战线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还能给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更新发展给予历史参照和理论支撑。
一、延安十三年时期统一战线构建与实践的历史背景与基础
(一)国内政治局势的迫切需求
这一时期,国内政治局势非常复杂,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内部各种政治派系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持续升级,政权的稳定受到了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民族利益的战略角度出发,深刻体会到唯有团结起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才有可能有效地抵御外来侵略,拯救民族危亡。这样的历史背景为国共合作以及统一战线的形成给予了重要的现实根基,而且赋予了其明显的历史必然性。
(二) 中国共产党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共在长时间的革命过程中慢慢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想要达成既定目的,就必须广泛联合各种政治力量,而且还要扩大统一战线的规模。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它创建统一战线的能力以及策略变得越发成熟。通过形成起广泛的统一战线,党不但可以有效地流传自身理念,还能吸引更多的进步分子加入到革命进程中来,从而促使组织不断壮大,社会影响力持续上升。
二、延安十三年时期统一战线中国共合作与党外人士参政的具体表现
(一)国共合作的政治层面表现
1937-1945 年,国共两党在政治上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创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决策既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双方认同对方的合法性地位,以抵御日本侵略为共同目标,抛开以往的分歧共同面对国家危难。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怀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国民政府内部大力举荐德才兼备的干部参与政权建设。这些干部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出色的领导才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给统一战线的稳固与发展给予关键支持。国共两党借助高层互访和频繁的政治协商,慢慢形成起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当处理重大政治议题的时候,双方秉持坦诚相待、求同存异的原则,深入交换看法,仔细探讨抗日战略部署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二)国共合作的军事层面表现
身为抗日战争的关键区域之一,军事方面呈现出国共双方全面协作并肩作战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率领的八路军、新四军怀抱民族大义,自愿归入国民革命军体系当中,很快挺进前沿阵地,和国民党军队紧密协同配合,携手谱写灿烂的抗战史。在诸多战斗过程中,双方都有非常一致的作战思想站在宏观角度看问题的时候,凭借信息分享加上战术合作达到彼此配合,从而形成围剿敌人战略态势。在具体行动步骤上,依靠快速沟通和紧密衔接发挥特长,各自优势得到发挥出来,向日军发起精确攻击。 平型关战役里,八路军凭借精心搭建的伏击场所及坚韧的战斗意志打败日本人的“坚不可破”神话,极大地提振起全国人民参与抗战的士气,也为长久的抗日斗争给予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百团大战之时,八路军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大规模摧毁敌方交通路线以及要害点位,很好地协同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战略部署,清楚显示出了国共联合抗击日本侵略者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三) 党外人士参政的途径与形式
1937-1947 年这十三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执政期间,党外人士参政表现出多元化和制度化的特征,主要借助于参议会、政府部门以及民主党派这些渠道来实现。在参议会这个重要的民主协商平台当中,党外代表依靠强烈的政责任感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政策讨论当中,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给出一些前瞻性的意见,给区域治理赋予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就政府机构内部而言,很多党外精英凭借优秀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担当起关键职务,在行政运作以及政策制定方面起到很大作用,用务实的精神促使地方事务高效执行,为根据地的创建奉献自己的智慧力量。民主党派作为党外参政的主要载体,既扩展了参政途径,又搭建了一个增进多方合作的互动平台。
(四) 党外人士参政的作用及影响分析
1937 年到 1947 年间,党外人士参政给政治、经济、文化这些领域带来了非常深远而且积极的影响。从政治角度来讲,党外人士参政冲破了以往单纯由一个政党来主导的局面,拓宽了获取决策资源的途径。该群体包含许多不同层级的社会阶层以及各种各样的行业背景,这样就使得多元化的视角和创新性的思维成为政策制定时更全面的参照依据,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在经济方面,依靠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优势,党外人士在商贸经营、农业开发、工业建设等诸多领域给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意义的意见,有效地推进了根据地经济结构的改良升级和产业转型进程,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就文化层面而言,加入促使不同文化之间展开交流并相互融合,进而充实了地方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三、延安十三年时期统一战线构建与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 国共合作中的摩擦矛盾及应对策略
国共合作期间,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既深又难解,集中在军事指挥权、根据地创建、政治路线这些关键领域。国民党顽固派站在阶级立场和政治角度出发,想削减中共力量并加以约束,希望把中共纳入一个单独主导的体系里从而实现全面控制。中国共产党在这种状况下一直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中维护自身利益,既不会盲目顺从也不会无条件退让。尤其在军事指挥方面,始终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作战部署符合抗日总体战略需求并且契合长远发展布局。 国民党顽固派挑衅的时候,要用理性、合法又适度的态度去回应。皖南事变发生以后,中共立刻展开军事防御保护自身安全,在政治方面也实行了系统的反击策略,通过很多途径把国民党的反动面目暴露出来,促使国际社会了解事件真相,得到外界舆论的支持,这样就很好地守住国共合作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局面里表现出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能力显露无遗。
(二) 党外人士参政中的利益协调问题与对策
由于民主党派成员社会结构、群体特征较为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利益诉求也表现出十分多元化的特征,这就造成了参政议政过程中对利益调节产生严重冲击的情况。中国共产党怀着强烈的政治自觉和战略智慧,努力去建立利益平衡制度。全面了解并把握各民主党派的当前需求以及最为关心的重要方面,以此为基础来奠定科学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在制定具体政策的过程中积极听取民主党派提出的建议意见,试图尽可能使所制定出来的政策方案更加均衡合理地涵盖各种不同方面的诉求,在这个过程中要达成的整体利益最大化,推动互利共荣局面不断向前发展。 要大力推动思想教育工作向前迈进,通过多种学习形式以及专题讲座之类的形式,把党的政策理念传达给非党员群体。经过系统的宣传教育,促使领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根本价值,培育起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个人利益诉求同国家民族整体目标相融合。此类做法既切实守护了党外人士的合法权益,又极大提升了投身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事业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统一战线内部达成和谐共进并协同合作。
(三) 统一战线内部思想统一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统一战线属于拥有多种政治立场和思想趋向的群体,要达成思想统一十分困难。有些成员由于对统一战线宗旨目标存在误解或者认识模糊,可能会造成思想混乱甚至行为偏移,进而给组织的整体凝聚力和执行效果带来负面影响。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思想引领当作关键环节,采用系统化的办法加强成员的思想认同。一方面依靠传统媒体(报刊、杂志)以及新兴网络平台,全方位流传党的理论成果和政策导向,保证统一战线成员可以及时知晓党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通过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互动形式加深交流沟通,进一步稳固共识根基。 要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各类活动,给成员给予系统的学习机会,促使深入交流,从而优化成员的政治素养以及理论认知水平。期间务必遵照尊重个体差异的原则,利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开放包容的互动环境,让成员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加入到理性讨论当中。大家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化解思想上的分歧,慢慢达成一致,使统一战线内部的思想做到高度统一,进而形成起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四) 外部环境变迁对统一战线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延安十三年里,国内外形势的动态变化对统一战线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就国际而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趋势以及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状况一直对国内统一战线的稳定状态施加着影响。如果国际反法西斯斗争遭受挫折,就会减弱一些力量投入抗战的积极性;相反,若反法西斯斗争进展顺利,会加强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在国内层面,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秩序的动荡情况,也给统一战线的形成带来诸多复杂的难题。政治上的动荡、 经济困境也许会影响国民党内部一些成员的价值取向,给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带来危险。中国共产党依靠出色的智慧,一直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且不断调整统一战线的执行策略。在国际上,通过外交途径、媒体流传等办法,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显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义性与坚定性,从而有效地加强了其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延安时期,统一战线的形成与践行是中共革命进程中的重要部分,国共合作、党外人士参政等核心议题在革命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但中国共产党凭借制定并执行针对性策略的方式,成功克服了各种难题,从而巩固并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发展范围。深入探究这一历史阶段的统一战线经验,有益于加深对统一战线本质特点的认识,而且给当下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开展赋予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平汉 . 延安时期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经验 [J].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24,36(04):34-38.
[2] 姜 峰 . 论 延 安 时 期 党 对 党 外 人 士 的 政 策 [J]. 理 论 探讨 ,2020,42(03):39-43.
[3] 彭瑜 . 延安时期陈云对非党干部的统战工作思想探析 [J]. 甘肃社会科学 ,2024,40(06):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