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家校社”联动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

作者

赵汝友

微山县张楼镇中心小学277607

引言

2023 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要求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2022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亦强调 “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易出现低段分离焦虑、中段同伴交往困惑、高段学业压力等问题,但传统教育中存在明显短板:学校层面,专职心理教师不足,难以覆盖全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家庭层面,部分家长将 “心理健康” 等同于 “无心理疾病”,忽视日常情绪疏导,甚至对孩子焦虑情绪 “视而不见”;社会层面,社区心理服务站、专业机构等资源未与学校有效衔接,存在 “资源闲置” 与 “学校需求”脱节的情况。基于此,构建 “家校社” 联动的创新模式,整合三方资源、畅通联动渠道,成为突破教学困境、落实政策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家校社” 联动创新模式的核心架构

(一)明确 “三维分工”,筑牢联动基础

学校作为主导者与统筹核心,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职责:构建系统课程体系,开设每周 1 节覆盖 “情绪管理、同伴交往、学习适应”的心理健康课,每学期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开展 2 次群体筛查并建立心理档案;搭建联动平台,每月组织 “家长心理课堂”(如 “识别孩子抑郁情绪”),每季度开 “家校社联动会议” 协调资源;提供专业支撑,为家长、社区工作者做心理知识培训,指导家庭开展 “亲子情绪分享”“绘本共读”,避免教育碎片化。

家庭作为基础者与日常观察主体,聚焦动态反馈与实践:通过学校 “心理沟通群”,记录孩子食欲下降、情绪低落等异常情况并及时反馈;配合完成 “家庭心理作业”,如周末共读《我的情绪小怪兽》、睡前 “情绪分享”;若孩子需个案干预,参与专业亲子辅导,在家落实 “少批评、多陪伴”,弥补学校课后监管空白,纠正 “重学业轻心理” 偏差 [1]。

社区作为延伸者与资源补充载体,发挥实践延伸与资源链接作用:每月开展 “情绪涂鸦日”“亲子信任游戏”,设 “心理服务角” 做简易疏导;联合专业机构(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为学校 “重点关注学生”提供免费个案咨询,为心理教师做督导;协调公益组织捐心理书籍、办“心理剧进校园”,丰富形式,形成 “校内 - 校外” 教育闭环。

(二)聚焦 “三项创新”,突破传统局限

数字化协同以打破时空壁垒为目标,搭建 “小学心理健康家校社联动平台”,含三大模块:“动态监测” 支持家长填 “孩子情绪日志”,系统自动预警 “高频焦虑学生”,教师实时跟进;“资源共享” 分类传低段《应对分离焦虑》、高段《化解学业压力》等视频、社区活动预告及课件,供三方查阅;“在线会商” 开 “云端家长会”“心理沙龙”,特殊个案可支持四方 3 日内线上会商,快速定干预方案,解决沟通滞后问题。

特色化活动摒弃 “统一化” 模式,按学段设计分层活动:低段开展 “情绪小管家” 亲子活动,学校指导情绪识别、家庭传共读成果、社区组织 “情绪脸谱绘制”;中段开展 “交往小达人” 校社活动,学校安排 “矛盾化解情景剧”、社区开放 “邻里空间” 组织合作游戏;高段开展 “压力闯关” 活动,学校教 “呼吸放松法”“目标分解法”、家庭填 “压力清单”、社区联合机构办 “学业压力讲座”,分层解心理困扰[2]。

差异化支持聚焦特殊群体,建 “一人一策” 服务:留守儿童采用 “代理家长 + 学校 + 社区” 模式,社区配志愿者陪伴活动,学校定期沟通,远方父母线上看动态、做 “云端交流”;单亲家庭采用 “心理导师 + 家庭 + 学校” 模式,学校配专属导师做一对一辅导,社区邀专业心理师为家长做 “亲子沟通” 培训,三方建群实时反馈,避免 “一刀切”。

(三)完善 “两层保障”,确保模式落地

制度保障方面:学校制定《“家校社” 联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流程、分工及考核;社区将 “参与学校心理教育” 纳入考核,确保资源对接;专业机构与学校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免费咨询次数、督导频率,保障合作长效。

资源保障方面: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家长课堂、活动开展及平台维护;社区协调活动中心、广场等场地,支撑线下活动;专业机构与公益组织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降低家庭参与成本,避免 “资源可达性不均”。

二、“家校社” 联动模式的实践路径

(- )筹备启动阶段(1-2 个月)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版),通过问卷调研教师、家长及社区工作人员,明确 “家长心理知识薄弱、社区资源未激活” 等核心问题;制定详细实践方案,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分工及时间节点,搭建线上联动平台并完成测试。

(二)实践推进阶段(6-8 个月)

按低、中、高段推进 “情绪小管家”“交往小达人”“压力闯关”活动,每月收集三方反馈,动态调整活动形式;对平台预警的 “重点关注学生”,3 日内启动 “学校 - 家庭 - 社区” 联合干预,每两周评估干预效果;每学期为家长开展 2 次心理知识培训,为社区工作者开展1 次基础干预培训,提升三方参与能力 [3]。

(三)总结优化阶段(2-3 个月)

整理实践过程性资料,归纳典型案例,分析模式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问卷、访谈评估成效,优化平台功能(如为老年监护人增设“语音填写” 模块);形成《“家校社” 联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手册》,通过校际交流、线上宣讲推广成果。

结语

依托 “家校社” 联动构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突破传统教育“各自为战”困境,把学校专业性、家庭情感因素、社会资源条件结合起来,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构筑“全方位安全网”,伴随数字化技术深度整合与多方协作机制持续优化,此模式会更精确、高效助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培育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的新时代学生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刘肖曼 . 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 , 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 环球慈善 , 2023(4):0235-0237.

[2] 林红丽 兰春红 曾黎源 . 幸福共育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家校社共育模式的构建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24(2):72-77.

[3] 林广勇 . 家校社 " 三位一体 " 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和现实路径 [J]. 进展 , 2025(3):124-126.

本文系 济宁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创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2024JNXJK0092) 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