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共写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实践与成果
武淙 张启香 管清河 王玄 孙博
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街道王铁小学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262200
—亲子共读共写实践探究
亲子共读共写作为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在解决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家庭关注不足的问题上具有显著价值。经过系统性实践研究,我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取得了多维度的成果。
一、研究实践中形成的核心经验
在针对家庭读写现状的调研与干预中,我们围绕“如何激发家长参与热情、如何保障活动实效”等关键问题,逐步总结出以下可复制的经验:
(一)分层引导:破解家长参与壁垒的“三步法‘’
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认知差异,我们采取“分类唤醒—精准指导—榜样带动”的分层策略:
分类唤醒: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家长类型(如“认知不足型”“时间匮乏型”“方法困惑型”),针对性推送内容——对“认知不足型”家长发放《语文能力与终身发展关联手册》,用“孩子阅读理解失分案例”替代抽象理论;对“时间匮乏型”家长提供“15 分钟碎片式读写方案”(如睡前共读一首诗、周末共写三句话)。
精准指导:结合家访掌握的家庭环境,为家长定制“个性化读写包”。例如,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准备“祖孙共读绘本+语音留言本”,方便外出父母通过留言参与孩子的写作反馈;为双职工家庭设计“亲子读写任务卡”,明确每日“孩子读+家长听”“家长写+孩子评”的具体分工。
榜样带动:每学期评选“书香家庭”时,优先选择“普通家庭逆袭案例”——如三年级学生家长李先生,最初因“文化水平低”拒绝参与,后在教师指导下从“陪孩子读故事”到“用图画记录读后感”,最终带动全家形成每日读写习惯。通过这类案例的线上分享会,消除其他家长的“能力焦虑”。
(二)活动设计:让亲子读写“有趣且有效”的实践框架我们构建了“低门槛启动—阶梯式进阶—多维度展示”的活动体系:
低门槛启动:初期以“无压力任务”为主,如“亲子共读同一篇课文,各自画一幅‘最想记住的画面’”“共写‘家庭小事’,孩子写 3 句,家长补 2 句”。这类任务无需家长具备专业读写能力,仅需陪伴与参与,有效降低了启动难度。
阶梯式进阶:按年级递增任务深度:低年级聚焦“听说读写结合”(如共读儿歌后共编续集);中年级侧重“读写方法渗透”(如用“圈点批注法”共读,用“思维导图”共写段落);高年级强化“思辨与创作”(如共读名著后共写“不同结局”,针对社会现象共写评论短文)。
多维度展示:搭建“家庭—班级—学校”三级展示平台:班级内每周开展“读写小剧场”(亲子共演共读故事);学校每月举办“最美读写瞬间”摄影展、“亲子随笔集”展览;每学期汇编《家长与孩子的共写集》,收录优秀作品并附“教师点评+家庭故事”,让家长和孩子直观感受成长。
(三)家校协同:构建“教师引导—家长参与—孩子成长”的闭环机制。
为确保活动可持续,我们建立了“双向反馈、动态调整”的协同模式:
教师的“专业支持”:每周推送“亲子读写指导小贴士”,如“如何用‘提问法’引导孩子深入阅读”(例: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问“如果你是她,会怎么想”)、“如何用‘鼓励式语言’评价孩子的写作”(用“你写的‘妈妈的手像棉花’很生动”替代“句子不通顺”)。
家长的“过程反馈”:通过“亲子读写手册”记录活动细节(如“孩子今天主动读了 20分钟”“家长尝试写读后感但不知如何指导”),教师每周回收手册并针对性回复,对共性问题开展线上微讲座(如“家长如何写‘亲子共读笔记’”)。
孩子的“成长追踪”:建立“读写成长档案”,记录学生阅读量、写作次数、课堂发言等变化,每学期向家长反馈“孩子因亲子读写带来的具体进步”(如“从‘不会写段落’到‘能完整描述一件事’”“课堂上能引用共读的故事举例”),用可见的成果增强家长的坚持动力。
二、研究取得的具体成果
(一)学生语文素养显著提升
读写能力进步:对比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写作优秀率从 10% 上升至 20% 。部分学生从“畏惧写作”转变为“主动记录生活”,如四年级学生王某在日记中写道:“以前写作文总不知道写什么,现在和妈妈读完《昆虫记》,我开始观察家里的蚂蚁,能写满满一页了。”
学习习惯改善:很多家长反馈,孩子“主动阅读的时间增加”“睡前玩手机的次数减少”;教师观察到,参与活动的学生课堂上“举手发言更积极”“能联系课外阅读内容回答问题”的比例提升了 30% 。
(二)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转变
认知层面:通过后续问卷,认为“亲子读写对孩子语文学习重要”的家长从初始的35% 上升至 92% ,不再将“语文学习”简单等同于“课本背诵”,而是认识到“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表达,都需要长期陪伴”。
行为层面:每周坚持亲子共读共写 3 次以上的家庭从 15% 增至 50% 。部分家长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创造条件”,如家长张某为方便亲子共读,特意将客厅电视换成书架,“现在晚上全家一起看书,比以前各自玩手机热闹多了”。
(三)家庭与家校关系更趋和谐
家庭氛围优化: 60% 的家长表示,“通过共写读后感,更了解孩子的想法了”;不少家庭减少了因“学习问题”的争吵,转而以“讨论书中内容”“互相修改作文”的方式沟通。如一年级学生家长李某所说:“以前总骂孩子‘不认真学习’,现在和他一起读绘本,发现他能说出很多我没想到的细节,原来不是孩子笨,是我没找对方法。”
家校协同增强:主动与教师沟通“孩子读写情况”的家长增加了 3 倍。教师在家访时发现,家长从“只问成绩”转变为“请教读写方法”,家校形成了“共同关注孩子成长”的默契。
(四)形成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基于研究经验,我们总结出“亲子共读共写”的基本操作框架:以“唤醒家长认知”为前提,以“低门槛、阶梯式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专业指导+家庭过程记录+成果可视化展示”为保障,适用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类型的家庭。
三、结论与启示
亲子共读共写的实践证明,家庭并非“学校教育的辅助者”,而是“孩子读写成长的共同参与者”。当家长从“督促者”转变为“陪伴者”,从“关注成绩”转变为“重视过程”,孩子的语文学习便不再是“孤独的任务”,而成为“家庭共同成长的纽带”。
这一研究的最大启示在于: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需打破“学校单干”的思维,通过“小切口、实操作”的活动设计,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参与能给孩子带来真实的改变”—这种“可见的成果”,正是家长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也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核心价值所在。
本文系:“十三五”规划课题《运用“模仿写作法”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8GH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