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展开的三重逻辑

作者

申燕婷 王雪

学校:兰州财经大学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编:73002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以唯物史观为根基,深刻洞察了人类社会从地域孤立走向全球联结的本质规律。这一思想并非静态的理论教条,而是通过三重逻辑动态展开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1 当今世界,全球化在深度发展中遭遇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挑战,贫富分化、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凸显。中国作为世界历史进程的积极参与者,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在此背景下,重释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三重逻辑,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更能为回应“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生命力。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要义与根本旨归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并非凭空产生的抽象理论,而是植根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对时代问题的敏锐回应。它以唯物史观为坚实根基,将人类社会从各民族、国家的地域孤立状态走向全球普遍联结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转变背后的本质规律。

(一)核心要义

所谓世界历史,即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化,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打破原始封闭状态、跨越空间障碍而形成世界范围的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人们为了满足吃、喝、穿等基本生存需求而进行物质生产,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分工日益细化,使得商品交换、资源流动等经济活动逐渐突破民族与地域的界限。从手工工场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便是明证,大工业的兴起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数量激增,资本家为寻求更广阔市场和廉价原材料,将贸易触角延伸至全球,分散的地方市场联结成统一世界市场,各民族、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具备世界性,世界历史的物质基础由此奠定。

世界历史的最终走向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自由人联合体。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生产高度发达,人们的交往不再受资本逻辑束缚,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马克思 “三大社会形态论” 深刻揭示这一趋势:从 “人的依赖关系” 主导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到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的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的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客观上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如生产力普遍发展、世界市场形成、普遍交往扩大等,为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演进奠定基础。

(二)根本旨归

马克思提出世界历史理论,旨在破解资本主义时代历史困境,为人类解放提供科学指引,且这一理论在当代仍具强烈现实意义。当时唯心主义历史观盛行,黑格尔视世界历史为 “绝对精神” 自我运动过程,费尔巴哈历史观停留在抽象人性论层面。马克思创立该理论,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荒谬性,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推动,是客观进程,为认识历史规律提供科学方法论。同时,其揭露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剥削本质,分析资本运动规律,指出资本为追求剩余价值必然全球扩张,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建立不平等国际经济秩序,让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认清苦难根源,唤醒革命意识。其最终目的是指明人类解放道路,认为人类解放需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孕育了自身掘墓人 —— 无产阶级。这一理论,既包括对资本主义全球体系运行规律的剖析,也涵盖对后发国家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全球化现象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与思想传统。19 世纪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蓬勃发展,为这一思想提供了现实土壤;与此同时,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等理论资源,也为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参照。通过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马克思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世界历史理论框架。

(一)历史语境与思想来源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联系。这一时期,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商品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进而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马克思敏锐地认识到,这种生产力的变革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还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他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的思想也深受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影响,但他对后者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继承。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目的性。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具有内在规律性的观点,但坚决反对其唯心主义基础。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并非由某种抽象的精神力量主导,而是由物质生产活动决定。他强调,“在他们看来,今后的世界历史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3 通过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扬弃,马克思将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而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费尔巴哈主张物质第一性,认为自然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为马克思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然而,马克思并未完全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层面,而是进一步超越了其局限性。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关注自然界的物质性,而忽视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性。马克思则强调,人类历史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创造和改变的过程,他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吸收费尔巴哈唯物论合理因素的同时,通过引入实践的观点,实现了对旧唯物主义的全面超越。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经历了从萌芽到深化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三部重要著作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系统阐述了生产力、分工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为世界历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分工的深化,而分工的扩大又进一步促进了交往范围的扩展--从最初的部落内部交往,逐步扩展到民族间交往,最终突破国家边界形成世界性交往。这种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互动构成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核心机制。他强调,“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5。这表明,马克思已初步认识到,生产力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地域性历史的发展,还通过交往的全球化促成了世界历史的生成。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历史生成的内在机制:当生产力水平较低时,人类生产活动局限于狭窄地域,各民族呈现出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状态;随着生产力进步,分工细化推动商业与生产分离,跨区域交换日益频繁,地域壁垒逐渐被打破,历史开始从“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同时,马克思在此阶段批判了黑格尔将世界历史归因于“绝对精神”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明确将世界历史的生成根源归结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后续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48 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在此著作中,马克思首次明确指出世界历史是由世界经济构建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使得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分工。“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6,世界经济体系由此逐步形成,各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彻底打破,历史真正开启了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共产党宣言》不仅肯定了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深刻揭露了其内在矛盾。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全球范围内“中心外围”依附结构的产生,中心国家凭借技术与资本优势掌控世界经济命脉,而外围国家则沦为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资本逻辑下人的异化现象严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极大阻碍。

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马克思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视角,剖析了资本逻辑如何塑造世界历史的运行机制与内在矛盾。马克思写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7。他以资本的 “无限增殖本性” 为切入点,指出资本为追求剩余价值,必然突破地域与制度限制,通过 “原始积累 — 商品输出 — 资本输出” 的路径实现全球扩张。资本原始积累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了初始资本与廉价劳动力;商品输出打破了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将其纳入全球分工;而资本输出则通过建立跨国企业、控制全球产业链,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固化。马克思特别强调世界市场的核心作用,认为它是 “资本扩张的载体”。世界市场的形成不仅实现了商品、资本、劳动力的全球配置,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强调,“世界历史一旦被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本质就不仅仅是物质的历史,而更是资本及其逻辑的历史”8,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世界历史在资本主导下的异化本质,为 “人类解放逻辑” 的提出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三重逻辑分析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阐释蕴含着多维度的逻辑张力,其核心可归纳为三重相互关联的逻辑线索。这些逻辑既揭示了世界历史生成的客观规律,也剖析了资本扩张的现实动力,更指明了人类解放的价值方向,共同构成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坐标系。

(一)历史生成逻辑:世界历史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揭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发展推动分工深化与交换范围扩展,如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形成,打破地域壁垒使历史从“民族史”转向“世界史”,这一过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生产力与交往的辩证运动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核心在于揭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世界历史生成逻辑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封闭的地域性历史向开放的世界历史转变,同时也为这一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历史前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9,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分工的深化和交换范围的扩大,从而打破了民族和地域之间的自然屏障,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日益紧密。

此外,分工的细化和交换范围的扩大是生产力与交往辩证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10 分工的深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这种依赖性通过商品交换得以实现,并逐步扩展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互动。“这种世界交往的趋势不仅出现在物质生产领域,而且也出现在精神生产领域,从而使各 民族的精神产品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1 马克思强调,分工和交换的发展最终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这是世界历史生成的关键环节。世界市场的出现不仅意味着资本、商品和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2、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世界历史性

马克思以 “三大社会形态论” 为核心,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演进与世界历史生成的内在耦合性。社会形态的每一次跃迁,都以世界历史范围的物质生产变革与交往拓展为基础,而世界历史的深化又反过来推动社会形态突破地域局限,呈现出 “地域性存在向世界历史性存在” 的演进逻辑。这种演进并非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植根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运动,在不同文明语境中展现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张力。

在 “人的依赖关系” 主导的前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形态的演进呈现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据主导,生产活动局限于部落、城邦或封建王国的狭隘空间内,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血缘、地缘与等级制度牢牢束缚。无论是东方的农耕文明还是西方的领主经济,其生产循环均以满足本地生存需求为核心,跨区域交往多为偶然的奢侈品贸易或军事征服,并未形成普遍的经济联系与社会互动。这一阶段的社会形态变革,如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仅发生在特定地域内部,难以突破 “孤立发展” 的桎梏,世界历史尚处于 “潜在形态”,尚未成为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普遍力量。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社会迈入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的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形态演进首次具备了真正的世界历史性。机器大工业的普及彻底打破了自然经济的封闭性:生产力的爆炸式增长推动生产规模远超本地市场需求,资本家为寻求原料产地与商品倾销地,必然将贸易网络延伸至全球,使 “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在西方推动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更通过殖民扩张将非西方世界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东方国家的自然经济被外来商品冲击瓦解,被迫卷入全球分工,社会形态的演进不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