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赋能山东红色文化产业:现实困境、实践路径与价值意蕴

作者

孙灵囡 牛新苗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山东是全国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山东红色文化产业以沂蒙、胶东等精神为核心,是传承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红色基因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发展文旅融合、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独特资源,对塑造山东文化形象、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早在2023 年,《山东省2023 年数字经济“全面提升”行动方案》就为山东数字经济指明了主攻方向。进入2025 年,山东正着力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 10% ,并力争数字经济总量占 GDP比重突破 50%c1 。数智化赋能下山东红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驱动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数字山东建设的重要引擎。

(一)山东红色文化产业数智化现状

山东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既“包含以革命遗址、红色纪念馆为代表的物质资源,又包含了以沂蒙精神、胶东精神为代表的非物质资源,呈现出起源较早、发展历程完整、精神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等特点”2。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战略深入推进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山东红色文化产业逐步实现了从资源保护到价值活化的系统性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与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品牌与创新项目。在沂蒙精神传承与创新方面,临沂市作为精神发源地,积极探索虚拟仿真、交互叙事等数字媒介技术,开发了“沂蒙精神代代相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高精度建模与虚实融合技术重构历史场景,实现了红色记忆从静态陈列向沉浸体验的现代转型。胶东地区则聚焦红色遗址的数字化保护与再现,系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多光谱影像采集和数字孪生等技术,对关键革命遗址进行全面测绘与建模,不仅在精度上实现了对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全息留存,也为后续的可视化叙事与跨媒介传播奠定了数据基础。与此同时,淄博市博山区北崮山村依托焦裕禄故乡这一独特红色资源,以精神传承为核心、文化教育为路径,投资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并初步尝试将数字化展陈、线上导览与线下体验相结合,推动红色文旅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这些实践在不同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为山东红色文化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基础。

尽管山东红色文化产业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其进一步发展仍面临系统性、结构性的多重约束与现实挑战。

首先,在资源整合层面,红色文化资源呈现高度碎片化与分散性特征,跨区域、跨部门、跨机构的协同机制尚不健全,这种现实使加大了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的难度,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整体品牌竞争力,这已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度性障碍。

其次,在技术应用层面,当前山东省红色文化产业的数智技术应用多停留在展示传播等浅表阶段,尚未实现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与价值再造,尤其在沉浸式体验构建、叙事创新与产业价值链延伸方面仍存在显著短板,这一矛盾反映出“技术赋能”与“文化内涵”融合不足的根本性矛盾。

再者,在要素支撑层面,山东省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人才与资金构成关键瓶颈,兼具红色文化理论素养与数字技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稀缺,同时数智化项目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现有资金保障机制仍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导致项目持续推进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最后,在可持续发展机制层面,多数红色文化产业项目仍面临着市场化运营能力薄弱,缺乏清晰可行的商业模式与收益分配机制,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这种困境严重影响其长期运营活力与创新迭代能力。

这些挑战彼此交织、相互强化,共同构成山东红色文化产业迈向高阶数智化阶段必须逾越的结构性障碍。

二、数智化赋能山东红色文化产业的实践路径

数智科技只有深度融合山东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创新技术路径赋能产业升级的实践路径,才能提升文化传播效能与遗产保护水平,推动区域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技术融合实践路径

技术融合是数智化赋能红色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通过前沿数字技术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赋体系。

数字化采集与保存技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超高精度摄影、数字孪生等技术,对红色遗址、革命文物进行毫米级精度数字化采集和建模,全方位留存历史细节。如烟台南山学院创新团队对某胶东革命根据地旧址进行数字化建模,连弹孔密布的墙壁、烧焦变形的梁柱等细节都被精准捕捉,纳入数字孪生系统。

沉浸式体验技术:利用VR、AR、MR 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用户“穿越”历史时空,亲身感受革命历史。如戴上VR 设备,游客能穿越回烽火漫天的1938 年,跟随虚拟战友穿梭战壕、参与战斗,亲身感受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无畏。

智能化分析与挖掘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化分析,发现资源间的内在联系和价值内涵。如面对红色遗址数字化过程中多源数据融合误差等难题,团队研发自适应算法模型,通过对千余处红色遗址数据训练,让AI 系统具备“历史痕迹智能识别”“文化价值动态评估”能力。

区块链认证与交易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对红色数字藏品进行版权认证和交易管理,既保护知识产权,又拓宽传播渠道。如结合区块链技术打造的红色遗址数字藏品,如“革命烈士勋章数字复刻”“红色旧址建筑构件艺术化数字模型”,兼具文化价值与收藏属性。

(二)内容生产与叙事创新路径

数智技术为红色文化内容生产和叙事方式创新提供了全新可能:

这种创新首先表现为具有时代特色的青年化表达。采用数字动画、互动叙事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如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就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制作了红色文化题材动漫《信仰之光》,“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对红色文化进行了内容创新,实现青年化表达、智能化传播、深层认同”3。

在叙事方式上,通过短视频、互动剧、数字人等多种媒介形式,构建红色文化跨媒介叙事体系。如红色文化短视频《斜杠青年王尽美》就以互动、讲述、演绎、体验等多种形式,讲述了王尽美投身革命的事迹与历程,通过创新传播方式,使这一革命故事更加生动。

搭建众创平台,吸引公众参与红色文化内容创作和创新。如搭建社交互动式红色文化学习平台,鼓励学习者在平台上分享红色文化学习心得、故事创作、摄影作品等,设置“我的红色笔记”“社区红色达人秀”等板块,构建“人人都是红色文化传播者”的良好氛围。

(三)传播营销与体验创新路径

创新传播方式和体验模式是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的关键。

沉浸式体验营销是红色文化实现有效传播的最佳路径。开发VR/AR 导览、元宇宙展馆等沉浸式体验产品,让红色文化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如团队推出的AR 红色导览小程序,游客扫描遗址二维码,就能在手机端“召唤”虚拟革命先辈,重现历史场景。

在营销方式上,实行社交化传播营销。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等平台,开展红色文化社交化传播。如通过撰写多篇实践报告、发布系列短视频日志,在社交媒体平台持续引发公众对红色文旅与数据开放的广泛关注。

尝试游戏化学习营销。开发红色主题游戏、互动解谜等游戏化学习产品,在娱乐中传播红色文化。如开发“红色山东”主题教育游戏,如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游戏、模拟革命根据地建设游戏等,在游戏中设置丰富的闯关环节和激励机制。

精准化推送营销。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技术,实现红色文化内容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推荐。如利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自动抓取各报刊自创刊以来涉及山东的红色报道,结合LBS 技术向用户推送“您身边的红色记忆”。

(四)体制机制与产业生态创新路径构建开放协同的体制机制和产业生态是数智化赋能的制度保障。

构建协同机制。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四方协同机制,破解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等难题。如成立由山东省教育厅、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牵头,各高校、社区教育指导中心、龙头科技企业参与的工作小组,制定山东省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智化育人行动计划。

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整合各地红色场馆、博物馆、高校智库、社区教育基地的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如临沂市档案库建设的革命历史红色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实现了全市红色档案数据区域内“一库可查、共建共享”。

创新投入机制。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红色文化数智化项目。如结合区块链技术打造的红色遗址数字藏品,既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又为遗址保护募集资金,形成“保护—传播—反哺”的良性循环。

建立评估反馈机制。构建多元参与的评估反馈机制,从教育效果、技术适配和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评估数智化赋能成效。如在教育效果维度,通过学习平台的行为数据、社区实践成果评估育人实效;在技术适配维度,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推进适老化改造。

三 数智化赋能山东红色文化产业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记忆与精神财富。山东省作为红色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革命遗址、文物资源和精神财富。数智化赋能山东红色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技术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再生产、教育创新与产业升级过程,具有多重价值意蕴。

(一)文化保护与传承价值:从“静态保存”到“活态传承”

数智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高清影像采集、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对红色遗址、文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存档,解决了红色资源因时间流逝而面临的退化、失传等风险。例如,山东博物馆开展的“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及山东省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项目,实现了对革命文物的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数智化突破了传统红色文化保护的“静态保存”模式,实现了“活态传承”。通过 VR/AR、动态光影、AI 语音合成等技术,历史场景得以高精度复原,观众可沉浸式体验革命历史,与历史人物“对话”,极大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和情感共鸣。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升级改造,便是通过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展陈向沉浸式体验的跨越。

(二)教育传播与认同建构价值:从“单向灌输”到“互动内化”

数智化技术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渠道,使其更贴合当代受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的认知习惯和审美需求。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制作的《信仰之光》动漫、烟台南山学院创新团队的VR 战壕体验,以及“斜杠青年王尽美”短视频,都是通过数字化叙事和跨媒介传播,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数智化推动了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内化”转变。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及曲阜师范大学薪火如歌实践队发现的场景化传播模式,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学习,使学习者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探索者,促进了红色精神的价值认同和内在化。

(三)产业发展与经济赋能价值:从“资源业态”到“生态产业”

数智化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资产和文化资本,通过“红色+科技”、“红色+旅游”、“红色+文创”等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例如,北崮山村利用“焦裕禄故乡”IP,发展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南京审计大学“数承红韵”团队探索数据驱动红色文旅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数智化催生了红色文化新业态与新消费场景。AR 导览小程序、区块链数字藏品、红色剧本杀、数字解谜游戏等,不仅丰富了消费体验,创新了价值变现路径,还吸引了社会力量参与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形成了“保护—传播—反哺”的良性循环。

(四)社会治理与精神共富价值:从“文化自信”到“协同治理”

红色数智化项目(如“红色北崮山”线上平台、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推广,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是社会治理的文化纽带。数智化推动形成了多元主体协同的红色文化治理新格局。政府、场馆、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数字化建设与传播,如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采用 AI 技术时坚持“技术有据、还原有度”的原则,所有内容均经过党史专家严格审核,确保了红色文化传承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数智化赋能山东红色文化产业,其价值意蕴深远,既革新了保护手段、重塑了叙事方式、延展了产业边界、深化了价值传导,又助推了区域协同发展。技术的本质是赋能,其核心始终在于红色文化本身的精神价值与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人大复印资料》,2018 年041 期。

[2]周林洁:《中国人对红色认知的文化探源》,《社会》,2000 年第 3 期。

[3]刘润为:《红色文化中国人的精神脊梁》,《红旗文稿》,2013 年第18 期。

[4]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光明日报》,2016 年 11 月 23 日第013

[5]沈壮海:《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人民日报》,2016 年 9 月21 日。

[6]李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创新》,《经济体制改革》,2022 年第3 期。

[8]周志强:《红色文化空壳化忧思》,《人民论坛》,2011 年第15 期。

注释:

1.《数字强省建设2025 年工作要点》,山东数字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

2. 《以数智技术赋能山东红色文化传承》,《大众日报》,2025-01-14,06 版。

3. 《以数智技术赋能山东红色文化传承》,《大众日报》,2025-01-14,06 版。

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数字山东研究专项“数字技术赋能山东红色文化产业体系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CSDJ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