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档案管理与政务服务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作者

李鑫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人事档案中心

1 档案管理与政务服务的内在关联剖析

1.1 目标导向的一致性

档案管理与政务服务虽在职能分工上有所区别,但其根本价值取向高度统一,均以服务公众利益、提升行政效能为核心使命。档案管理并非静态的信息保管,而是动态的知识再生产过程,通过对政策执行、行政行为、社会事务等全过程的记录与保存,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依据与经验支持。而政务服务则直接面向社会个体与组织,承担政策落地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终端职责。二者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下形成闭环:政务服务生成原始数据,档案系统将其结构化、长期化保存;档案资源又反哺政务服务,在政策延续性、服务一致性、历史可追溯性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这种目标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必须走向协同,而非孤立运行。

1.2 信息资源的互通性

信息是档案管理与政务服务共同依赖的核心资产。政务服务流程中产生的审批材料、服务记录、电子表单等,是档案资源的重要源头;而档案系统中沉淀的政策文件、历史案例、标准规范等,又是政务服务精准实施的“知识库”。然而,传统管理模式下,信息往往在部门间形成“割据”:政务服务系统生成信息后未能及时归档,档案系统则因更新滞后难以提供实时支持。

2 资源整合推动协同发展

2.1 档案资源数字化整合

数字化是实现档案与政务服务协同的基础前提。传统纸质档案不仅占用空间、检索困难,且难以实现跨部门共享。通过高精度扫描、OCR 识别、元数据标注等技术手段,将历史档案与新增文件全面转化为结构化数字资源,是资源整合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应构建统一的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实现档案的集中存储、分类管理与权限控制。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整合必须与政务服务系统实现接口对接,确保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件能够自动捕获、分类归档,避免“事后补录”的滞后性。例如,在不动产登记系统中,申请人提交的电子材料在完成审批后应即时归入档案数据库,并生成唯一标识码,实现“办结即归档”,大幅提升档案的时效性与完整性。

2.2 政务信息与档案资源融合

资源整合的深层目标是实现政务信息与档案资源的有机融合。这不仅要求技术上的系统对接,更需要制度上的机制创新。应推动建立“业务即档案”的理念,将档案管理嵌入政务服务流程的每一个节点。例如,在行政审批系统中设置“档案调阅”模块,工作人员在审核材料时可一键查询申请人过往办理事项、信用记录、历史审批结果等档案信息,避免重复提交、提升审核效率。同时,政务服务的每一次操作、每一次变更都应实时反馈至档案系统,形成动态更新的“活档案”。

3 流程优化促进协同发展

3.1 业务流程再造

协同发展的本质是流程的重构与再造。传统模式下,档案管理常被视为独立的“后台工作”,与前端政务服务脱节,导致信息流转不畅、响应迟缓。为此,必须从整体政府视角出发,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性梳理与优化。以“一网通办”为例,应将档案生成、归档、调阅等环节纳入统一的服务流程设计中,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全程留痕”。例如,在企业开办流程中,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开户等环节产生的信息,应在系统内部自动归档,并作为后续监管、信用评价的数据基础。

3.2 跨部门流程协同

跨部门协同是提升整体治理效能的关键。档案管理与政务服务往往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若缺乏统一协调,极易形成“数据烟囱”和“流程断点”。为此,应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明确档案归集责任主体、数据共享标准和业务协同规则。通过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

交换平台,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档案资源与政务信息的实时互通。例如,在办理居民养老资格认证时,民政、人社、公安等部门可通过共享平台调取个人户籍、社保缴纳、生存状态等档案信息,实现“无感认证”,减少群众跑动。

4 技术支撑保障协同发展

4.1 大数据技术应用

大数据技术为档案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分析能力。通过对海量档案数据与实时政务服务数据的关联分析,可以挖掘出公众需求变化、政策执行效果、服务瓶颈等深层次信息。例如,通过分析历年社保档案与当前医保报销数据,可预测特定区域或人群的医疗需求趋势,为政策调整和服务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同时,大数据技术可实现档案的智能检索与推荐,如根据用户当前办理的业务类型,自动推送相关历史案例或政策解读,提升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4.2 区块链技术应用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为档案与政务服务的可信协同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档案管理中,可利用区块链记录档案的生成、修改、访问等全生命周期操作,确保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防止人为篡改或丢失。在政务服务中,区块链可用于电子证照、电子签名、审批记录等关键信息的存证与共享。例如,将身份证、营业执照等电子证照上链,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可信调用,避免重复验证。同时,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功能还可用于自动化执行审批流程,如满足特定条件时自动触发档案归档或服务审批,提升流程的自动化与透明度。

5 人员协作助力协同发展

5.1 复合型人才培养

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最终依赖于人的协同。档案管理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迫切需要既精通档案业务又熟悉政务服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应加强跨领域培训,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与政务服务一线实践,深入了解公众需求与业务痛点;同时,引导政务服务人员学习档案管理规范、信息分类标准与数据安全知识,提升其信息素养与合规意识。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也应开设相关交叉课程,培养具备数字治理能力的新型人才。

5.2 团队协作机制建立

协同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团队机制的成果。应建立常态化的档案与政务服务联合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共同制定信息共享标准、优化业务流程、解决技术难题。在绩效考核中,应将跨部门协作成效纳入评价体系,激励部门间主动配合、资源共享。同时,可通过设立“协同创新奖”等方式,表彰在流程优化、技术应用、服务改进中表现突出的团队,营造积极协作的组织文化。通过机制化、制度化的团队协作,确保协同发展从理念走向实践。

档案管理与政务服务协同发展是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与深度融合,通过流程优化构建一体化的服务闭环,通过技术支撑提升系统的智能化与安全性,通过人员协作夯实协同发展的组织基础,四者相互支撑、协同推进,共同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壁垒。这种协同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数字化水平,也为政务服务提供了精准、高效、可追溯的信息支持,显著增强了政府服务的响应能力与公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数据档案化的浙江探索:模式路径、实施经验与发展趋势[J]. 章燕华;石晶.档案学通讯,2024(03)

[2]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J]. 牛丽.兰台内外,2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