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量感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牛美艳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第一实验小学  130000

一、量感培养的教学目标

(1) 量感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量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深度,还直接关联到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如长度、面积、体积和时间等。例如,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他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米”这一单位的实际意义,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量感。此外,量感的培养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直觉判断,例如在解决“哪个容器能装更多的水”这类问题时,学生能够凭借量感迅速做出判断,而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量感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和准确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量感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实践目标是至关重要的。量感,即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直观感知能力,是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例如,通过让学生在购物时估算价格,或在烹饪时测量食材的分量,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量感。因此,小学阶段是量感培养的关键时期。实践目标不仅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使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

(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量感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教室的长和宽,以及课桌的长度,来直观感受米和厘米的实际意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物理空间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此外,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比较价格和重量,或者烹饪时测量食材的分量,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将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我们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量感,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量感,即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直觉感知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例如,通过设计“超市购物”角色扮演游戏,学生可以在模拟的购物环境中学习货币的使用和基本的加减运算,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数量的多少和变化。研究表明,当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时,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显著提高,这有助于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此外,实践活动如“测量校园”项目,让学生亲自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测量校园内的各种物体和空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长度、面积和体积等量的属性,从而在实践中培养量感。

三、量感培养的挑战与对策

(1) 量感培养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实施过程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教师在设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时,往往难以找到恰当的量化数据来支撑教学内容。例如,根据一项针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超过 60% 的教师表示在准备量感相关的教学材料时,难以找到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实例。这导致教学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影响量感的培养效果。

其次,量感培养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体验,但现实教学中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例如,一项研究指出,由于课时限制和教学资源的不足,学生参与量感相关游戏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平均每周不足两小时,这显然不足以让学生形成稳定的量感。此外,学生个体差异也是量感培养中的一大挑战。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和兴趣点都不尽相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个性化教学,但现实中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个性化教学策略和工具。

最后,量感培养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量化评价工具。在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情况下,教师难以准确评估学生量感的发展水平,这使得量感培养的成效难以衡量。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量感评价模型,对于指导教学实践和提升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2) 学生个体差异对量感培养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然而,学生个体差异对量感的培养构成了显著的挑战。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风格、先前知识、学习动机和家庭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量感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例如,视觉型学习者更易通过图形化工具(如量杯刻度、数轴模型)建立量感,而动觉型学习者则依赖操作实物(如积木拼接、沙漏计时)才能形成深刻认知。根据 Gardner 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开展 " 测量校园面积 " 活动时,可为语言智能突出的学生设计测量报告撰写环节,为空间智能较强的学生提供建筑模型制作任务,通过差异化活动设计实现因材施教。

结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是构建学生数学概念理解的基石。通过量感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实际意义,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这表明,将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量感。此外,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如模拟购物时的货币计算、烹饪时的分量测量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数量关系的直观感受。因此,量感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更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支持和引导,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数学元素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融合与延展: 测算中的量感培养——以“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为例 [J]. 钟燕 . 小学数学教师 ,2022(10)

[2] 从思维进阶视角谈习题应用中学生量感的培养——“多边形的面积”典型习题分析与应用思考[J]. 盛童亮. 小学数学教师,2022(10)

[3] 剖析知识境脉 创设思维联结——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为例 [J]. 曾佳 . 新智慧 ,2022(24)

[4] 聚焦度量核心要素 实现度量本质相通——“面积的度量”领域结构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J]. 汪开军 . 新教育 ,2022(22)

[5] 人教版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多边形的面积》的比较 [J]. 宋丽娜 ; 邹循东 . 广西教育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