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效能评估与优化设计

作者

程楠

371482198704210311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些城市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压力,补充水资源,改善水生态环境。然而,目前部分海绵城市项目中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存在效能发挥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科学评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效能,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成为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质量的关键。

二、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概述

(一)系统组成与功能

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主要由源头减排设施、中途转输设施和末端调蓄净化设施构成。源头减排设施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等,主要功能是减少雨水径流产生量,增加雨水下渗;中途转输设施如植草沟、雨水管渠等,负责将雨水安全输送至末端设施;末端调蓄净化设施包括雨水塘、雨水湿地、雨水净化池等,用于雨水的储存、净化和回用 。这些设施相互配合,实现对雨水的全过程控制与利用。

(二)系统建设意义

从生态角度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有助于恢复城市水生态,维持地下水水位,改善生物栖息地;在经济层面,通过雨水回用可降低城市供水成本,减少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费用;在社会层面,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城市宜居性,增强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同感。

三、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效能评估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 生态指标:主要包括雨水径流量削减率、地下水补给量、植被覆盖率提升率等。雨水径流量削减率反映系统对雨水径流的控制能力,削减率越高,对城市内涝的缓解作用越显著;地下水补给量体现系统对地下水资源的补充效果,有助于维持城市水生态平衡;植被覆盖率提升率则与源头减排设施中的绿色基础设施相关,高植被覆盖率能够改善城市微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

2. 经济指标:涵盖建设成本、运行维护成本、雨水回用经济效益等。建设成本包括设施建设的材料、人工等费用;运行维护成本涉及设施的日常检修、设备更换等开支;雨水回用经济效益通过计算替代市政供水的水量及节省的水费来衡量 。合理控制成本并提高回用效益,是保障系统可持续运行的关键。

3. 社会指标:包括公众满意度、城市内涝缓解程度、水资源保障程度等。公众满意度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获取,反映居民对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认可程度;城市内涝缓解程度和水资源保障程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正常运转。

(二)评估方法

1. 层次分析法(AHP):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和指标,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综合评估系统效能。该方法能够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问题,但权重确定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2. 灰色关联分析法: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通过计算各评估指标与理想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判断系统效能的优劣。该方法对数据要求较低,适用于样本量较少、信息不完全的情况,能够有效处理不确定因素。

3. 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将模糊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通过构建模糊关系矩阵和确定权重,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处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在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效能评估中应用广泛。

四、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优化设计

(一)设施布局优化

根据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特点进行设施布局。例如,在商业区和居住区,可增加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源头减排设施,减少雨水径流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区域,结合景观设计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实现雨水的收集、净化与景观美化的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城市的地形高差,合理规划雨水的流向和收集路径。在地势较低区域设置雨水塘、雨水湿地等末端调蓄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汇流与储存;在坡度较大的区域,采用植草沟、生态护坡等设施,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促进雨水下渗。

(二)技术集成优化

推广应用新型透水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提高雨水渗透能力;采用高效的雨水净化材料,如活性炭、生物陶粒等,增强雨水净化效果。此外,研发新型雨水收集设备,如智能雨水收集桶、自动雨污分流装置等,提升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将雨水收集、净化、储存、回用等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例如,将雨水花园与人工湿地相结合,先通过雨水花园对雨水进行初步过滤和沉淀,再利用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最后将净化后的雨水储存用于景观补水、道路浇洒等。

(三)智能化管理优化

1. 监测系统建设

构建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运行状态。通过传感器采集降雨量、水位、水质等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管理平台,实现对系统的远程监控和预警。例如,当雨水储存池水位过高时,系统自动发出警报,提醒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

2. 智能调控系统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智能调控系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城市用水需求,自动调节雨水收集、储存和回用的各个环节,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五、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效能评估与优化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科学构建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合理选择评估方法,能够准确判断系统运行状况;从设施布局、技术集成、智能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可有效提升系统的综合效益。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应进一步完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效能评估与优化设计方法,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张伟,王强。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设计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2023, 39 (15): 105-111

[2] 刘芳,陈亮,赵宇。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J]. 水资源保护,2022, 38 (6): 123 - 129.

[3] 杨军,吴昊,周伟。智能化技术在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优化中的应用[J]. 给水排水,2023, 59 (8): 134 -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