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碎机刀齿自动化堆焊可行性研究

作者

孔令成

通化钢铁集团板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白山 134300

1 自动化堆焊技术基础与设备分析

1.1 堆焊技术原理及工艺特征

堆焊技术是通过熔焊方法在机械部件表面熔覆特殊合金材料,从而恢复零件几何尺寸并提升其耐磨性能的工艺。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电弧或激光等热源将填充材料与基体金属同时熔化,在快速凝固过程中形成具有冶金结合特性的复合层。

在工艺实施层面,堆焊作业需要综合考虑热输入控制、层间温度管理以及熔池成形质量三大要素。以破碎机刀齿修复为例,采用分层堆焊策略时,每层熔覆厚度通常控制在 2-3 毫米,通过多次堆覆实现所需修复尺寸。这种分次作业方式可有效降低基体热影响区深度,避免因单次热输入过大导致母材晶粒粗化。工艺参数选择上,电流强度与焊接速度的匹配关系直接影响熔深和稀释率,需根据刀齿材质(多为高锰钢或合金钢)进行动态调整。

堆焊工艺的特殊性体现在材料体系的梯度过渡设计。针对刀齿工作面承受冲击磨损的工况,通常采用底层韧性合金与表层耐磨合金的复合结构。底层材料侧重与基体的冶金相容性和抗裂性能,表层材料则强化硬质相的弥散分布。这种梯度过渡设计可缓解异种材料间的热应力集中,在锤式破碎机锤头修复实践中已证实其有效性。参考行业应用经验,采用镍基合金打底配合高铬铸铁的堆焊组合,可使修复层冲击韧性提升约 40% 。

工艺实施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热循环控制。刀齿三维曲面结构导致不同区域散热条件差异显著,传统手工堆焊常因层间温度失控产生焊接变形。自动化堆焊通过精确的热输入管理和强制冷却装置,可将基体峰值温度稳定在材料相变点以下。以颚式破碎机齿板修复为例,引入脉冲焊接技术配合间歇式水冷,能有效控制热影响区宽度,保持基体原有硬化层的组织结构完整性。

1.2 破碎机刀齿专用自动化堆焊设备选型

核心设备选用六轴工业机械臂作为运动执行机构,其多关节结构可模拟人工焊枪姿态调整。相较于传统三轴设备,六轴机械臂能在刀齿曲面法线方向保持恒定焊枪倾角,确保熔池稳定成形。为适应不同型号刀齿尺寸,末端执行器配备快换装置,可兼容多种规格焊枪与激光扫描探头。在锤式破碎机锤头修复案例中,该配置使焊道位置偏差控制在 0.5 毫米以内,显著提升堆焊层均匀性。

数字化焊机选型需匹配刀齿材质特性。针对高锰钢基体与合金粉末的冶金特性,选用具备脉冲调制功能的逆变式焊机。该设备可精确控制热输入量,通过波形调整实现熔深控制,避免基体过热导致硬化层失效。在颚式破碎机齿板修复实践中,脉冲模式可将热影响区宽度缩减约 30% ,有效保持基体原有性能。

视觉定位系统采用激光扫描与 CCD 相机组合方案。激光扫描模块预先获取刀齿三维点云数据,通过特征匹配算法识别磨损区域轮廓。CCD 相机实时监测熔池形态,配合图像处理技术动态修正焊接路径。这种组合定位方式在轮胎破碎机刀具修复中成功应用,使复杂曲面的轨迹规划效率提升约 40% 。

2 刀齿堆焊工艺参数优化与实验验证

2.1 多因素耦合下的焊接参数优化模型

模型建立时需统筹考虑热力学效应与运动学约束。电流强度与电弧电压共同决定热输入量,直接影响熔池尺寸及基体稀释率;送丝速度需与焊接热输入保持动态平衡,既要保证熔覆层厚度均匀性,又要避免未熔合缺陷。机械臂的摆动幅度和行进速度则共同控制焊道成形质量,特别是在处理刀齿曲面过渡区域时,需通过轨迹插值算法实现焊枪倾角的连续变化。参考锤式破碎机锤头堆焊经验,采用分层递进式参数调整策略,在底层堆焊阶段适当提高热输入以增强结合强度,表层堆焊时则降低热输入来细化

晶粒组织。

参数耦合关系通过响应面法进行量化分析。将焊接电流、送丝速率、摆动频率作为自变量,以熔覆层显微硬度、稀释率和表面成形系数为响应值,建立二阶多项式回归模型。实验数据表明,当电流强度处于中值区间时,送丝速度与摆动频率的正交互作用最为显著,此时熔池冶金反应充分且热影响区宽度可控。

模型验证采用分段渐进式实验方案。首先在平面试板上进行单因素影响规律测试,确定各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随后在标准曲面试样上开展多因素组合实验,利用金相分析和硬度测试筛选出三组较优参数组合;最终在真实刀齿工件上进行工程验证,通过对比熔覆层结合强度与耐磨性能确定最优参数集。实验过程中同步采集热循环曲线,验证模型对层间温度控制的预测精度。

2.2 堆焊层性能检测与工业应用测试

金相分析显示,优化后的梯度堆焊层呈现清晰的界面过渡特征。基体与熔覆层结合区域形成致密的柱状晶结构,未发现气孔、夹渣等冶金缺陷。表层耐磨合金中碳化物颗粒均匀分布,与锤式破碎机锤头堆焊研究中的理想组织特征相符。通过电子探针检测,梯度过渡区的元素扩散梯度平缓,有效缓解了异种材料间的热应力集中问题。

力学性能测试采用标准化方法进行。洛氏硬度计检测表明,堆焊层表面硬度达到 HRC58-62,与刀齿新件标准相当。三点弯曲试验中,熔覆层与基体结合处未发生剥离现象,证明界面结合强度满足冲击载荷要求。参考颚式破碎机齿板修复经验,在冲击功测试环节,优化工艺试样的冲击韧性较传统手工堆焊提升约 35% ,裂纹扩展速率显著降低。

耐磨性能评估采用旋转磨损试验机模拟实际工况。经等效于 200 小时连续作业的磨损测试,堆焊层质量损失率较基体材料降低 68% ,表面仅出现均匀的磨粒划痕。对比试验发现,采用梯度过渡合金配方的试样,其耐磨性能较单一材料堆焊提升约 40% ,验证了分层堆焊策略的有效性。

工业应用测试在某铁矿破碎车间展开。选取 20 组同批次磨损刀齿,10 组采用优化工艺修复,10 组沿用传统手工堆焊。经三个月生产跟踪,自动化堆焊修复件平均使用寿命达到新件的 92% ,而传统工艺修复件仅为新件的 65% 。在同等处理量条件下,优化工艺修复刀齿的更换周期延长至 28天,较原工艺提升近一倍。

现场检测发现,优化工艺修复的刀齿工作面磨损形态均匀,未出现局部剥落现象。通过能谱分析,磨损表面形成了稳定的氧化膜层,这与实验室模拟结果一致。维修记录显示,采用新工艺后单次维修耗时缩短 40% ,电力消耗降低 30% ,且无需进行二次加工处理。

结语

本研究旨在系统验证自动化堆焊技术在破碎机刀齿修复中的工程适用性。通过构建机电一体化修复装备平台,重点解决曲面轨迹自主规划、多道焊搭接精度控制等关键技术瓶颈。研究团队针对性开发梯度过渡合金材料体系,结合分层堆焊策略优化熔池冶金过程,力求在保证熔覆层结合强度的同时提升耐磨性能。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将有效缩短部件修复周期,降低企业备件采购成本,为推动矿山装备绿色再制造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阀块堆焊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刘守军,何西建.特种设备安全技术,2024(01).

[2]多功能数字化直管堆焊设备.刘万存,赵佳,袁亮文.一重技术,2023(04).

[3]5CrNiMo 钢模具型槽表面堆焊研究.李坤淑,李传红,孙贵斌,刘建军,李斌.机械制造,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