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益建造理论的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体系构建
魏巍
210522197804252614
一、引言
建筑施工进度管理是保障工程项目按时交付、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在传统施工管理模式下,由于各环节衔接不畅、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施工进度拖延、成本增加等问题频发。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平均工期延误率达 20%-30% ,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也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精益建造理论源于制造业的精益生产理念,强调通过消除浪费、优化流程、持续改进,实现价值最大化。将精益建造理论应用于建筑施工进度管理,有助于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提升施工进度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对精益建造理念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探索基于精益建造理论的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精益建造理论概述
(一)精益建造理论的核心思想
精益建造理论以 “价值流” 为核心,旨在识别和消除施工过程中的非增值活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实现项目价值的最大化。其核心思想包括 “消除浪费”“持续改进”“以客户为中心”。“消除浪费” 要求识别施工过程中如等待时间、过度加工、材料浪费等无价值的活动,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持续改进”强调通过不断分析和优化施工流程,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以客户为中心” 则要求施工过程紧密围绕客户需求,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交付。
(二)精益建造理论的基本原则
价值导向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确定项目的价值目标,并围绕价值目标组织施工活动。
价值流分析原则:对施工过程中的价值流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优化价值流路径。
流动原则: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材料、信息等要素的顺畅流动,减少停滞和等待时间。
拉动原则:以最终需求为驱动,按需生产和供应,避免过度生产和库存积压。
尽善尽美原则: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追求项目的完美交付。
三、传统建筑施工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进度计划编制不合理
传统进度计划编制往往依赖经验和主观判断,缺乏对施工过程的深入分析和对风险因素的充分考虑。进度计划中各工序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容易出现关键路径不明确、工序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导致计划执行过程中频繁调整,难以有效指导施工。
(二)资源浪费严重
在施工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例如,材料采购计划与施工进度不匹配,导致材料积压或短缺;施工设备闲置或过度使用,降低了设备利用率;劳动力安排不均衡,出现窝工或赶工现象,造成人力成本增加。这些资源浪费问题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增加了项目成本。
(三)信息沟通不畅
建筑施工涉及多个参与方,包括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参与方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信息传递存在滞后、失真等问题。例如,设计变更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施工单位,导致施工返工;施工进度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业主,影响项目决策。信息沟通不畅严重制约了施工进度管理的效率。
四、基于精益建造理论的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1. 系统性原则:将施工进度管理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全面、系统的管理体系。
2. 动态性原则: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进度计划能够适应变化。
3. 协同性原则:加强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施工效率。
4. 可操作性原则:体系构建应结合建筑施工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便于在实际施工中应用。
(二)构建流程
1. 价值流分析: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价值流分析,绘制价值流图,识别施工过程中的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通过分析各工序的时间、成本、资源消耗等数据,找出影响施工进度的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
2. 进度计划编制:以价值流分析结果为基础,采用拉动式计划编制方法,根据最终需求确定各工序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运用关键链法(CCM)确定关键路径,合理设置缓冲时间,提高进度计划的可靠性。同时,将进度计划分解为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3. 进度执行与监控: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进度计划组织施工,确保各工序按计划推进。建立实时监控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施工进度、资源使用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召开进度协调会议,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施工过程的顺畅进行。
4. 进度调整与优化:当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偏差时,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根据偏差的大小和影响程度,选择调整关键路径上的工序时间、优化资源配置或调整施工方案等方法,使进度计划回归正轨。同时,对调整后的进度计划进行评估和优化,不断提高进度管理水平。
(三)关键方法
1. 最后计划者系统(LPS):最后计划者系统是精益建造理论在进度管理中的重要应用方法。该系统通过建立由基层施工人员参与的计划制定机制,将施工任务分解到每周或每日,由一线施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限制因素,提高计划的可行性和执行力。同时,LPS 系统强调计划的承诺和跟踪,通过定期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确保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
2. 可视化管理:采用可视化管理工具,如进度看板、BIM 模型等,将施工进度信息直观地展示给各参与方。进度看板可以实时显示各工序的进度状态、资源使用情况等信息,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施工动态,发现问题并进行协调。BIM 模型则可以通过三维可视化的方式,模拟施工过程,提前发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
3. 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定期对施工进度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收集和分析施工进度数据、成本数据、质量数据等,总结经验教训,发现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不断优化进度管理体系,提高施工进度管理水平。
五、结论
基于精益建造理论构建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体系,是解决传统进度管理问题、提升建筑施工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入精益建造理论的核心思想和方法,从价值流分析、进度计划编制、执行监控、调整优化等方面构建全面、系统的进度管理体系,并辅以组织、制度、技术和文化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消除施工过程中的浪费,优化施工流程,提高施工进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未来的建筑施工中,应进一步加强对精益建造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完善进度管理体系,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李华。精益建造理论在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建筑经济,2023, 44 (8): 105 - 110.
[2] 张志强,陈敏。基于精益建造的建筑施工进度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 [J].施工技术,2022, 51 (12): 135 - 140.
[3] 刘宏伟,赵婷。精益建造理论视角下建筑施工进度动态管理研究 [J]. 工程管理学报,2023, 37 (3): 120 -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