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微景观园林造景中植物层次与色彩搭配策略研究

作者

李维 温江伟

武安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

摘要:城市微景观作为城市绿色空间补充,凭借灵活布局与空间集约性,日益成为园林造景的新兴方向。植物作为造景核心元素,其层次结构与色彩搭配直接决定了微景观的艺术感染力与生态功能性。文章从植物形态特征、空间组织方式、使用场景需求等角度出发,探讨构建合理层次感的设计策略;并进一步分析如何通过色彩组合、季相变化与冷暖色调控制,实现景观的视觉引导与情绪表达。研究旨在为城市街角绿地、口袋公园、商业步道等小尺度空间提供可操作的植物配置方法。

关键词:微景观设计;植物层次;色彩搭配

引言

当前,城市景观中的园林设计存在缺乏与城市环境相适应的设计思路、缺乏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手段、缺乏对城市居民需求的深入了解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优化城市环境设计思路,确保采用的技术手段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加强对城市居民需求的了解深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实现基于园林设计的城市景观优化。特别是在微景观园林造景中,植物层次与色彩搭配策略作为核心要素,更应体现对环境契合度与人群审美心理的双重响应,从而实现生态性、美观性与实用性的高度统一。

一、城市微景观园林造景的设计特点

微景观园林是以小见大的城市生态设计理念,强调在有限空间内整合植物群落、水体系统、人文设施与科技要素的复合型景观形态。其本质是通过微观尺度的精心营造,实现生态修复、美学表达与功能服务的多重目标,具有“四微”特征——微空间(面积通常小于500㎡)、微技术(集成智能化灌溉系统)、微循环(构建雨水收集利用模块)、微互动(建立人与环境对话界面)。这一设计理念不仅缓解了城市绿地紧缺问题,也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可达空间,推动生态理念向社区单元、街区节点和城市空隙等微单元深入渗透,成为现代城市更新与生态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微景观中植物层次搭配的设计路径

(一)基于植物形态特征构建立体层次关系

利用植物的形态结构等不同,能够产生丰富的空间层次关系。设计师可以通过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高度、高差与冠幅配置,划定视线远近的前后关系,如深圳某住宅社区入口处的微景观公园项目,以紫薇作为主景,直立的姿势作为视觉的焦点,红花檵木、矮金森女贞作为次景的组成,植于中间的平台构架,地面上覆盖四季青的玉龙草,加强了地面连续完整,强化空间的封闭式深度感,以这种由上及下、上大下小的阶梯式绿化方式,在极小的空间里,使得景观有层次而不凌乱,提升了场地的景观观赏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微景观还可改善小环境,提高地区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景观的稳定性与生态效能。

(二)结合空间视角组织乔灌草合理布局

城市微景观的空间多为线性或片段式结构,设计需重视视角控制与动线引导。种植灌木、草本花卉需要结合人行路径、车行视线范围、休息空间及节点空间的开敞性等元素建立观景线路与核心节点。如在苏州市的商贸区微景观袖园中运用了中心对称手法,以独立桂花作迎宾的主体大树,并以两侧枫树和茶梅作屏风屏障,灌木层以海桐与小蜡造景,达到平衡之态。在花卉园景中采用了金鱼草、羽扇豆草本类植物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动线与景致。人们在行路过程中视线不停变换而观赏到高矮错落、有实有虚的植物设置所产生的丰富空间感受和提高空间透空度与趣味性。这种布置能合理有效防止视觉的阻隔与功能的紊乱,使微景观自身功能得以加强与艺术提升。

(三)依据使用场景匹配功能性与美感层次

对于微景观设计,应该将其布置到现实的运用环境中,而且将植物的层次性及功能性进行结合。在儿童游憩区,植物配置需强调安全、遮荫与趣味,如选用无毒、低矮、颜色鲜明的观花灌木与草本,如红继木、马鞭草。对于办公区外区,则着重安静的环境及稳定感,选择规则且管理简便的常绿植物,如构骨球、黄杨等。如上海某图书馆中庭小花园就利用朴树为主要遮阳绿植,搭配春季杜鹃、小叶栀子等管理成本低的花卉,底层再用薰衣草和百子莲营造安逸读书的氛围,“功能引领+审美表达”的组团手法使植物不再是单纯的植物景点,而是真正融入了空间环境景观体系中,发挥出了最大的景观作用。在进行设计时还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及养护成本,实现生态环保及收益双重效益。

三、城市微景观中植物色彩搭配的应用策略

(一)色彩组合应契合整体景观主题意象

色彩搭配应服务于景观主题表达与空间定位。除了颜色的协调统一,还需要依据不同文化象征、环境特性等特点来制定色配置策略,如在一家在北京的文化书街的小游园中,设计师运用紫色和蓝色的鸢尾、鼠尾草、薰衣草营造了浪漫的空间氛围。用墨绿色的阔叶植物珊瑚蕨、龟背竹等作为基底,营造深远的背景氛围。用白色花的石蒜和银边草营造跳动感和延伸的节律感主题,利用统一的调色、调节奏对比、立面增强的色彩设计,营造出符合整体风格特色的特色小游园,提升了空间辨识性效果以及感受体验,同时,色彩规划需考虑人群心理接受度与空间主题的一致性,使主题意象具备更强传播力与识别度。

(二)色彩季相变化应保持视觉连续与节奏感

微景观空间虽小,但应具备四季可观赏性。植物色彩搭配应考虑季相变化,通过合理组合常绿植物与不同花期观赏植物,构建稳定与变动之间的平衡。例如杭州某社区中庭花境设计中,设计师以桂花和海桐球形成常绿主骨架,春季搭配郁金香与羽衣甘蓝,夏季用百日草与金鸡菊取代,秋季上场的是红叶石楠与鸡冠花,冬季以南天竹与西洋鹃继续维持色彩存在。通过精确控制色彩时序,景观呈现出季节过渡中的连续性与节奏感,使居民在每一次经过时都能感受到不同的视觉亮点,提升微景观的长期吸引力与审美耐受度。同时,节奏分布应避免过密或过疏,通过前景、中景与远景色块的分区布设,使视觉体验更具呼吸感与时间感。

(三)冷暖色调与明暗层次应服务空间氛围营造

植物色彩的冷暖调配和明暗关系可有效塑造空间氛围,引导视觉动线,调整心理感受。在高强度商业环境中,采用明亮暖色如橘红、金黄可激发活力与购买欲,而在静态休憩空间则更适合冷色调或低饱和色,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氛围。例如在成都某精品咖啡馆外摆区的微景观中,采用墨兰、观音莲等深色叶材构成背景,局部点缀亮黄色金盏菊与粉色矮牵牛,形成局部高光区域,既避免色彩过饱和引起视觉疲劳,又确保焦点突出。通过合理运用色彩的冷暖与明暗关系,实现空间功能引导与心理舒适度的双重目标,提升景观的体验层次与审美张力。色彩的分布应根据日照变化调整明暗动线,引导人流并增强空间的时间层次感与情绪感知度。

结语:城市微景观作为城市绿化体系的重要补充,其植物配置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景观品质与空间氛围营造效果。植物层次的合理组织,不仅增强了景观的立体感与空间结构感,也有效提升了生态功能;而色彩搭配的科学应用,则在美学层面引导视觉节奏与情绪表达。通过对形态、季相、功能与意境的综合考量,可实现审美性与实用性的深度融合。未来微景观设计应更加注重植物配置的系统性与场景化应用,推动城市景观向多样化、人性化、生态化方向持续发展,并在有限空间中创造出更具识别性、功能性与审美价值的城市绿色单元。

参考文献:

[1]吴颖.基于低碳理念的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改造创新设计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9(8):91-93.

[2]赵建云.城市园林微景观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园艺, 2022(011):045-045.

[3]孙韫.基于新陈代谢理论下的古镇历史商业区保护与传承更新设计——以德州四女寺镇商业区环境景观改造为例[J].现代园艺, 2021, 044(00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