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工程中污水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作者

李磊

中盈国创(安徽)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88

引言:

污水排放是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的关键难题。传统处理技术存在能耗高、去除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绿色低碳发展需求。随着政策导向与技术进步,膜反应器、纳米吸附、微生物电化学等新兴技术日益凸显优势,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与处理效能提升,成为环境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膜分离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集成化与高效化发展

膜分离技术因其出水水质优、结构紧凑、占地小,广泛用于生活污水及高浓度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近年来,膜材料性能持续提升,纳滤膜、超滤膜和反渗透膜已能适应更广泛的水质条件。膜生物反应器(MBR)结合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不仅强化生物降解能力,也有效去除悬浮物与细菌残留。为延缓膜污染,研究者开发了在线清洗、气水反洗和静电吸附等复合清洗技术。膜蒸馏与电渗析等新工艺在高盐废水处理中展现潜力,特别适用于煤化工、印染等行业。膜技术与A/O或臭氧高级氧化等工艺集成,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效率与稳定性。然而,膜系统仍面临高成本、高能耗及膜污染等技术瓶颈,亟需在材料创新与系统优化方面取得突破。

二、生物强化与微生物技术推动污水处理系统智能演化

传统生物法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广泛,以活性污泥法、A/O、A²/O 等工艺为代表,其核心优势在于运行成本低、降解有机物能力强。但在高氨氮、有毒有机物与重金属废水处理中,传统微生物群落效率不高且稳定性差。为此,近年来生物强化技术不断被引入,包括投加特种菌种、应用生物絮凝剂、构建复合微生态体系等手段,有效提升了系统对难降解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典型如反硝化聚磷菌、厌氧氨氧化菌(Anammox)、产电菌等功能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工程化应用,已成为污水深度脱氮除磷的关键手段。人工合成生物膜、生物转盘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也在市政污水及部分医药化工废水处理中展现出较强适应性与处理能力。智能微生物识别与动态调控系统在一些试点项目中已实现对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精准调度,实现了从“经验控制”向“智能调节”的转型。未来,生物强化技术将更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监测技术结合,构建自适应、自调节的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推动污水处理效率与系统鲁棒性的双提升。

三、纳米材料在污水净化中的新机制与应用拓展

纳米技术的发展为污水处理提供了高效的新材料与机制,尤其在吸附、催化降解和杀菌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 TiO2 、纳米Fe₃O₄ 等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强、可控性好,广泛应用于对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抗生素残留等高风险因子的去除。光催化氧化技术以 TiO₂为核心,在紫外或可见光照射下生成 ·OH 自由基,可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无害化降解;而基于纳米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 Fenton 类反应可在中性条件下运行,拓宽了实际应用场景。此外,磁性纳米材料在后续固液分离中优势明显,便于回收重复使用。纳米复合材料如 TiO₂- 石墨烯、Fe₃O₄- 生物炭等的构建,进一步提升了稳定性与处理性能。然而,纳米材料成本较高、二次污染风险及毒性释放问题也引发关注,需在材料回收、风险评估与绿色合成方面加强研究,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程化应用。

四、污水资源化与能量回收的系统化转型趋势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污水处理不再局限于污染物去除,资源回收与能源利用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有机物浓度较高的污水中,通过厌氧消化可产出沼气,用于锅炉燃烧或发电,实现能源自循环;而新兴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MFC)则探索利用产电微生物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释放电子,生成电能,尽管其尚处于试验阶段,但已展现出低能耗、零排放的技术前景。磷资源回收方面,研究者探索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促使磷以鸟粪石形式沉淀,回收用于农业肥料;氮回收技术则集中于反硝化滤池与氨气捕集技术的集成优化。水资源再利用方面, RO+UV/ 臭氧高级处理成为城市中水回用系统的主流技术路线,广泛应用于市政绿化、道路冲洗、工业冷却与河道补水等场景。整体来看,污水处理正由“末端治理”向“系统耦合”“绿色工厂”转型,其资源化利用程度成为衡量污水处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五、智能化与信息化推动污水处理走向精准管理与系统优化

数字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污水处理系统提供了新的升级路径。通过引入传感器网络、边缘计算、物联网平台、SCADA 系统及AI 优化算法,污水处理过程的实时监测、动态调控与能效分析成为可能。例如,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曝气系统可实时调整溶解氧浓度,降低能耗并提高脱氮效率;污泥排放量的预测模型可优化脱水周期与药剂投加量,降低运行成本。部分示范工程已实现基于大数据与云平台的污水厂智能运行,具备远程巡检、异常报警、能耗评估与处理负荷调度等功能,有效缓解了运行维护压力并提升了管理效率。此外,智能控制系统可支持污水处理厂“黑启动”、应急切换与负荷自动调节,提高系统韧性与抗风险能力。未来,随着 AI 模型学习能力的增强与多源数据融合精度的提高,智能污水处理系统将不断趋于自优化、自学习和自愈能力,推动环境工程向智慧化、绿色化与集约化方向持续演进。

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工程中污水处理技术正处于多元融合、系统升级的关键转型期。从膜技术的高效集成、生物法的智能调控,到纳米材料的深度净化、资源回收体系的构建,再到数字化智能平台的普及应用,各项技术正协同推动污水处理效率、稳定性与生态友好性全面跃升。尽管仍面临技术成本高、工程应用复杂、管理体系不完善等挑战,但随着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的共同发力,未来污水处理将更加精准、高效、智能与绿色。为此,建议从提升源头技术原创能力、构建跨学科协同机制、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我国环境工程领域持续发展、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世霞 . 固体废物治理技术在环境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C]//《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有限公司 .2024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智慧建筑与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四). 丹东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 ;,2024:49-50.DOI:10.26914/c.cnkihy.2024.060115.

[2] 陈春华 .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环境工程发展 [J]. 上海节能 ,2024,(11):1729-1735.DOI:10.13770/j.cnki.issn2095-705x.2024.11.001.

[3] 马龙飞 . 针对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特点与治理措施 [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4,(1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