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运用探究循环系统探索幼儿园“生成性课程”行径路线

作者

费文雅

张家港市福前实验幼儿园

【摘要】自21世纪初,“生成性课程”的概念就被引进国内学术界,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落实,我们逐渐肯定该课程的实施价值,探究用该课程规避实现传统式教学模式向课程游戏化过渡的弊端,以《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一书中提到的运用探究循环规划幼儿园课程,提醒执教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主动缩小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放大幼儿的兴趣与思维,无限循环探求幼儿真正的内心世界,真正实现儿童本位的课程创设,促进幼儿在快乐中构建完整经验。

【关键词】探究循环系统;幼儿园;生成性课程

【正文】

生成性课程常被比作“没有剧本的即兴表演”,它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执教者需要密切关注幼儿的语言、行为、活动、环境,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成适合本班幼儿的课程方向,然而面对生成性课程,教师很多时候都会显得手足无措,或者错误揣摩孩子的内心,导致幼儿对教师提供的课程方向并不感兴趣,从而进入新的教育误区,因此《从儿童的兴趣到思维》一书中提出了运用探究循环去追寻孩子的脚步,无限接近孩子的内心,让一线教师能够在迷茫中找到探究的方法。作为一线教师,我以我们班《有趣的勺子》为例,运用探究循环系统,发散教师和幼儿的思维,一同创设微课程。

一、观察记录幼儿动态,追寻幼儿脚步。

我们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3-6岁的幼儿,他们往往是在一米线以下观察世界,幼儿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都还没有成熟,他们的关注点和我们已经获得大量社会经验的成人是截然不同的,幼儿不能准确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所以我们教师要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中,探寻赋有教育价值的生发点。小班幼儿初入园,教师发现很多幼儿不会使用勺子自主进食,亦是握勺方式不正确,导致吃完饭桌面地面都是米粒。在幼儿玩角色游戏时,初次接触汤勺、铲子等生活类工具时,他们对勺子的大小、高矮进行了比较,但是对各类的勺子使用方式似乎并不了解。教师观察到幼儿的游戏行为,并结合班级当时的班情,开展了一场“勺子”之旅。

初期与幼儿一起探索时,运用KWL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根据幼儿的语言、行为探究幼儿已知、想知内容,并进行识别判断,提出有效的支持策略,根据观察记录可以写出KWL表,更加明晰课程发展的方向,在记录梳理的过程中,可以帮助执教者梳理思路,走进幼儿的内心,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尊崇玩中学,学中乐的教育理念,以下是笔者初次根据观察记录撰写的KWL表。

在接下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积累了初步的生活经验,教师对孩子的观察仍在继续,在幼儿已经习得相应经验后,教师需要更新KWL表中的每一部分,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以下是在上一期的KWL表内容基础上,用红色文字添加的经验更新以及相应的支持策略。

在循环运用KWL表猜测幼儿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教师罗列出了相应的支持策略,帮助教师执行下一步的课程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与幼儿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火花,发现各种不同的问题,还可以再次回到这个表格中,对H部分进行更新。

二、解释儿童思维,在游戏中生成教育。

在观察幼儿的行为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与我们成人不同,他们的世界仿佛是按照一种特定的方式运行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这样,在另外的情况下可能那样,他们是不会按照成人的逻辑思维行径的,所以这也是教师需要解释儿童思维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执教者才能针对幼儿的兴趣,提出支持课程行径的问题,在游戏中拓宽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完整教育的形成。在一次班级角色游戏中,听到娃娃家里传来阵阵刺耳的声音,原来是班级内出了名的小调皮在用铁勺敲击铁锅,教师带着对这位小朋友的固化思想,认为他肯定是在“捣乱”,正打算上前阻拦,看到该幼儿对旁边的“妈妈”说:“你快听我弹的音乐。”执教者上前问道:“你弹得什么音乐?”幼儿回答:“是《我爱我的幼儿园》。”执教者通过幼儿的语言分析出,该幼儿并不是在故意发出噪音,而是发现勺子与锅的边缘碰撞能够发出声音,并模仿教师在班里弹钢琴的样子,知道事情真相的执教者,十分庆幸对幼儿“慢”了下来,没有立即上前制止幼儿的行为,否则便不会发现如此有意思的一幕,在解释儿童思维时,执教者反复思考,幼儿是对勺子与锅碰撞发出的声音感兴趣,还是对模仿教师弹钢琴这一行为感兴趣,于是教师与孩子探索了不同材质的勺子与身边物品敲击的声音,让小朋友用看、听、触了解勺子的材质特性的同时,与幼儿一起用勺子完成了一次打击乐表演。在该案例中,执教者解释了儿童的思维,并及时给予支持,教育从游戏中来,最终回归到游戏中去,小朋友在快乐中了解了不同材质的科学领域知识,通过勺子敲击,感受了音乐的节奏感以及不同物体敲击出来的声音,在一次发现中,幼儿得到了多领域的发展。

三、提出问题支架,让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人。

为了让幼儿认为自己是课程的主人,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拿捏好在课程行径过程中哪些问题可以作为支架,引导探究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却是一件难事,我们常常会站在自己的视角上问幼儿一些问题,亦或是问一些闭塞性问题,幼儿往往只言片语回答完问题以后就结束了,并不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思考,那么作为一线老师应该如何判断问题是否能够引起幼儿的持续思考呢?我们可以学习使用COI课程行动计划表帮助罗列筛选问题,COI课程行动计划表要求教师将每一项挑战或每一个提问都当作适合儿童学习的下一步罗列出来,并提前思考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应对挑战的材料、指导语等,当教师开始发散性地思考有可能支持儿童探究的方向和材料时,思维方式就会变得更加灵活,在实际情况中,就更能识别、接纳和回应儿童那些出乎意料的想法。幼儿收集不同种类的勺子带到幼儿园,教师用“它摸起来/看起来怎么样?”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帮助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细节上,让幼儿用触感与视觉感受不同材质的勺子的区别,用比较类问题:“不锈钢勺子与木头勺子有什么区别?这两个勺子哪个比较长?”帮助幼儿进行分析与归类。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运用具体的问题类型,促进幼儿在不同方面得到发展。

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创设,需要教师及时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日常生活,在记录的过程中,会重新发现很多有价值的地方,产生一些问题与想法,进入多次循环,这些问题和想法便会分化为一条条探究线索,在具体实施课程后,教师依旧要更新记录幼儿的行为,并能够学会反思自己的已有经验,教师可以以计划者、促进者、共同学习者和学习评价者的身份再次造访自己的教育实践,促使教师更加关注需要发展的领域并形成清晰的教育目标,才能够为创设的课程附上意义,从而提高教师与幼儿的分散性思维,形成良好循环,促进教师与幼儿共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