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发展策略研究
孙圳
武汉轻工大学 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48
1.引言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文旅融合已成为驱动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1]。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推动融合纵深发展,继《“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后,系列政策成效显著。文化与旅游共生共荣, 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特色业态蓬勃发展,旅游在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作用空前 [2], 深度融合是必然要求。然而,景区资源开发仍存结构性挑战:倚重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不足, 两者有机整合待提升;部分文化资源开发方式单一、流于表面;旅游产品同质化突出,缺乏在地文化核心竞争力; 适应深度融合的管理体制、人才储备及精准营销等环节亟待优化[3]。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现状与对策意义重大: 可为景区管理者提供实操指南,提升融合规划与运营能力;更将有力推动文旅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创新,加速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深化,赋能其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发展,并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2.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概述
2.1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基本情况
2.2.1 桃源小镇
桃源小镇坐落在石首市桃花山镇,是由湖北文旅集团旗下湖北石首生态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而成的,总投资约为 10.7 亿元,用地面积 4873 亩。
桃源小镇以鹿角峰下田园风光的自然资产为基础,强调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强调文财神范蠡的“儒商文化”,展现了人们对于“世外桃花源,人间桃花山 ”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 [4]。
桃源小镇景区共包含“一峰三里二十四景”:
一峰为鹿角峰景区;花田里、桃源里、稻香里三个景区共同构成三里;二十四景则是指二十四个具有趣味特色、体验特色、互动特色的景点,如同二十四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一峰三里”四大景区之中。
2.1.2 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
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地处桃花山北部,艾家咀至九佛岗公路的 13 华里处,与鹿角头山近相对峙,园内北面与三菱湖相邻,有三棵黄垒树,开国元帅贺龙将军将其命名为“红军树”。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是石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州市十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 年 4 月又被湖北省民政厅列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2.2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整体融合现状分析
桃花山地处石首城区东部,又称东山 , 北临长江 , 东眺洞庭 , 群峰连绵可达 22.5 公里。桃花山由 280 座大小山峰组成 , 又以山脊分水岭为界,东南部属于湖南华容 , 西北部属于石首。由于桃花山当地盛产桃李 , 春暖花开之际,漫山遍野的桃花 , 故有“世外桃花源 , 人间桃花山”的美誉 , 是省级风景名胜区。
桃花山风景区内以秀丽的自然景观为主,辅之深蕴的人文景观,主要景点有:桃花山生态园、桃源小镇、傅家竹园、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等,为游客们提供了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节庆活动的活动场所。
在桃花山的景区内,最著名的是省级红军树烈士纪念园,是红色文化的亮点。除此之外,桃花山的景点颇多,还有展现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文化的桃源小镇。根据桃花山的景点布局,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红色文化、世外桃源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寺庙文化、奇石文化、山水文化。在这些文化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红色文化与世外桃源文化。
石首市政府稳抓红色文化和世外桃源文化,竭力推行文化与景区的融合,将红军树烈士纪念园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融合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桃源文化,携手鄂旅投,共同创造了桃源小镇这一景区。石首市桃花山深挖当地地方文化特色,以文促旅,文旅融合,合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形成了区域性特色文化,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石首市旅游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产业融合的层次较浅,产业融合的水平较低,难以形成景区自身有效的竞争力,也无法形成系统化的产业链,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困难。缺乏文化创意,游客在参加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文化旅游时,很难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对于当地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无法引起游客的共鸣。文旅兼备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3.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文旅品牌战略缺位,资源转化效能不足
石首市虽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如楚文化、麋鹿生态文化等),但文旅融合开发存在显著短板:
1.品牌体系缺失:文旅产业主体对品牌建设的战略价值认知薄弱,缺乏基于地域文化基因的差异化品牌定位,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弱化 [5]。
2.文化转化乏力:历史文化资源未有效转化为高辨识度文旅 IP,特色文创产品与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削弱了游客吸引力与文化传播效能 [6]。
3.资源整合滞后:自然与人文资源未能通过主题化、场景化设计形成协同效应,制约文旅产品层次提升与品牌溢价能力。
3.2管理体制碎片化,跨部门协同机制缺失
1.职能分割困境:旅游资源管理权分散于林业、水利、文化等多部门,缺乏文旅融合导向的统筹机构,导致政策执行效能递减与责任边界模糊。
2.监管闭环断裂:生态保护与开发政策在实施中缺乏动态监测与长效评估机制,部门间推诿现象频发,资源保护与利用难以平衡。
3.3空间联动薄弱,文旅集群效应未显
1.交通网络断层:桃花山风景区、天鹅洲保护区与石首博物馆等核心节点未形成旅游交通环线,缺乏旅游专线接驳系统,游客流动效率低下。
2.资源整合缺位:景区间文化主题割裂,未构建“文化体验 - 生态观光 - 城市休闲”一体化游线,难以释放集群规模效应。
3.4营销体系现代化不足,客源市场拓展受限
1.传播能级薄弱:虽有鄂旅投桃源小镇等特色项目,但全域文旅形象缺乏系统性推广,数字化营销手段滞后, 对外地客群渗透率低。
2.客源结构失衡:过度依赖本地客源,跨区域引流能力不足,制约文旅产业规模扩张与消费升级。
3.5基础设施供给失衡,体验品质亟待提升
1.接待能力短板:高端住宿设施稀缺,桃花山等景区住宿供给不足且卫生标准存疑(携程用户反馈佐证),难以满足品质旅游需求。
2.服务配套滞后:智慧导览、文化驿站等文旅融合基础设施覆盖不足,弱化游客沉浸式体验与重游意愿。
4.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4.1增强景区游客体验感、认同感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反馈可以看出,多数游客们认为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文旅融合的程度并没有很深刻,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也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游客们对于文旅融合的体验感不强,对于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文旅融合工作的认同度并不高。因此,为了增强景区游客们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景区可以效仿西安大唐不夜城或是襄阳唐城的做法,打造实景文旅特色,比如工作人员角色扮演,租赁文化服装等文旅产品,也可以开展景区内文化知识问答,以此来增强游客们的体验感,增强游客们对景区的认同感。
4.2加强景区宣传力度,打造自身品牌名片
根据前期调研分析可知,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游客主力军基本都是石首市的本地居民,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在石首市之外的知名度偏低。为了更好推进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文旅深度融合,景区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携程、飞猪、去哪儿等各类 OTA 电商平台的深度合作,加大旅游推广频次,推广旅游线路产品。灵活运用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短视频网络平台,竭力提高景区文化旅游的曝光度、信息量,大力加强网络营销的力度广度,提升网络营销效果和质量,努力提升景区自身的知名度 [7]。塑造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文化核心 IP 品牌,打造“风情桃花山,世外桃花源”的品牌形象定位,筑牢世外桃源文化、红军树文化(红色文化)、傅家竹园文化,打造独属于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的文化旅游名片。
4.3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增强景区文旅创新力
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除核心景点外,需系统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构建文旅产业链,使景点兼具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 [8]。景区发展应避免浅层开发,不应仅局限于赋予世外桃源文化、红军树文化(红色文化)及傅家竹园文化等特色标签。需立足此三类文化,提升创新能力:一方面开发水幕演艺等新型业态;另一方面拓展互动性体验项目(如角色扮演、沉浸式文化体验、知识竞赛等)。通过创新项目开发,增强景区活力与竞争力,实现从单一景点向文化体验综合体的转型。
4.4紧密结合节事活动,增强活动体验感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依托桃花节等节事活动,结合在地特色深化文旅互动,增强景区吸引力。景区响应国家战略,打造四季乡村旅游节事体系,深化乡镇参与能动性。通过构建桃源小镇“一峰三里二十四景”及开创主题化桃花节,强化品牌营销与体验设计。此举旨在促进景区与游客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深化游客活动感知,推动景区向主题化、体验化转型。
4.5 加强景区文创产品研发,降低文创产品消费水平
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在研发文创产品时,也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世外桃源文化、红色文化、傅家竹园
文化的),开创特色文创产品,如桃花扇、竹园贴纸、红色纪念徽章等,刺激游客消费 [9]。同时,石首市政府和景区应当大力扶持一批高品质的文旅企业,文创公司,开展风情桃花的礼品文创开发。学习借鉴武汉市樱花文创的研发和营销,同时注重结合景区独有的文化创意,通过现代化表达和市场化的营销方式,研发和推广文创产品。同时通过线上和线下双管齐下方式,进行文创产品销售,线上渠道包括淘宝、天猫旗舰店、京东自营等,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降低营销成本和游客的购买费用,从而刺激游客进行消费。
4.6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近年来受到石首市市政府和鄂旅投的关注,资金投资力度较大,但除了新建的桃源小镇以外,其他的景区都是较为久远的景点,这些景点的基础设施并未跟上发展的脚步。故而,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的要加大投资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努力提升顾客满意度。除此之外,结合中提及到的专业人才不足,旅游规划不合理的问题,石首市政府应当完善引才、留才、育才等一系列的相关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0]。同时应当加强景区导游培养工作,完善文化旅游人才专业技能考核机制,建立全县文化旅游人才信息库,以此为景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坚实人才储备。
5.总结
在文旅融合国家战略背景下,石首市桃花山风景区发展研究具有典型性与紧迫性。研究表明:该景区依托“红桃文化”双核资源禀赋,在鄂旅投等资本驱动下虽形成桃源小镇等载体,但仍面临品牌价值弱化、管理机 制割裂、空间联动缺失、营销能级不足、设施供给滞后等深层矛盾,制约其向文化体验型目的地转型。据此, 本文提出六维策略体系:(1)体验升级:构建沉浸式场景(如角色扮演、实景演艺),强化情感认同。(2)品牌赋能:打造“风情桃花山,世外桃花源”核心 IP,整合红、竹文化形成差异化标识。(3)资源活化:深化文化创意转化,开发水幕演艺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4)节事驱动:以桃花节为触点打造四季活动,激活乡村文旅消费。(5)文创普惠:建立“在地文化 + 现代设计 + 分层定价”开发机制,扩大消费覆盖。(6)基建提档: 协同智慧导览、高端住宿与人才培育,构建“硬设施 - 软服务”双支撑体系。
本研究印证:文旅深度融合需以文化内核重塑为根基、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科技与资本双轮驱动为引擎。桃花山实践可为同类型区域提供“文化资源 - 产品转化 - 产业协同”范式参考,对落实乡村振兴、助推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具现实意义。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文旅融合中数字化增效机制及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的动态治理模型。
参考文献
[1]张鑫芮 , 王明辰 , 谭薇 . 华东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障碍因子分析 [J]. 上海节能 , 2025, (03): 355-364.
[2]侯志强 , 邵诗纯 . 世界文化遗产地文旅产业融合成效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 QCA 分析 [J/OL].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12[2025-07-01].
[3]剌利青 , 徐菲菲 , 何云梦 , 等 . 基于游客视角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共创机制 [J]. 自然资源学报 , 2021, 36 (07): 1647-1657.
[4]李鹏飞, 丁玉华, 张玉铭, 等. 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种群的分布与数量调查 [J]. 野生动物学报, 2018, 39 (01): 41-48.
[5]向美玲, 陈宇翔.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展现湖湘文化新作为 [J/OL]. 湖南社会科学, 2025, (03): 43-50[2025- 07-01].
[6]何小芊 , 武家佳 . 农旅融合发展对乡村生态产品价值的影响——以庐山市 3 个行政村为例 [J/OL]. 生态经济 , 1-15[2025-07-01].
[7]汪威 ,李玺 . IRT 理论视角下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我国 56 个村落的洞察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25, 39 (07): 176-185.
[8]杨晓辉 , 罗微 , 陈华文 , 等 .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与传承利用:体系、路径与挑战 [J/OL]. 自然资源学报 , 1-19[2025-07-01].
[9]张锐 ,刘丞 . 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北京影视基地的高质量发展研究 [J]. 电影文学 , 2025, (12): 37-45.
[10]石卓达 , 杨宏伟 . 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为例 [J/OL]. 干旱区地理 , 1-12[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