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馆校”融合视域下“大思政”建设的探索

作者

杨欣鑫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上海 20000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思政课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主要途径,地位愈发重要。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概念,强调要善用之并与现实结合,为高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革命场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馆校联动对于“大思政课”建设而言不可或缺,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举措。

二、中国式现代化下,“大思政课”的内涵解读

(一)铸魂育人为根本任务

“大思政课”以铸魂育人为根本,有着清晰的育人目标。它旨在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传统思政课相比,其育人理念更为科学,是对传统思政课的拓展和延伸。它不仅注重“课程育人”,更加强调“实践育人”,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的转变。

(二)社会协同为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应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大思政课”需要社会协同,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它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围墙,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之内,而是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社会协同,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接受思政教育,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高校“大思政课”的现状

(一)校内思政师资力量薄弱

“大思政课”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要求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具备多元化知识,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还需了解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知识。但目前校内思政教师知识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仍局限于本学科领域,难以满足“大思政课”的教学需求。而且,教学方式多为传统的课堂传授,固定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难以让学生入情入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虽然部分高校设置了实践教学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体验,实践活动大多只是简单的参观访问,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例如,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走一圈,听听讲解,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思考和感悟,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大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革命场馆“大思政”教育功能

(一)教学素材丰富

革命场馆蕴含大量珍贵文物、历史资料等,这些都是“大思政课”的宝贵教学素材。文物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历史资料则详细记录了革命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例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大量武器装备、文献资料等,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革命战争的波澜壮阔,增强思政教育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思政教育内容。

(二)实践基地

革命场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的实践场所。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调研、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例如,学生在革命场馆担任志愿者,参与讲解工作,不仅能加深对革命历史的了解,还能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场馆还可以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红色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

(三)思政课模式多样

可通过深化协同联动构建长效馆校育人机制,丰富思政课模式。如等创新推出“‘开学第一课’进红色场馆”与“‘文物进校园’”相结合的“双课堂”模式,将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接受思政教育,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还可共建志愿团队,如“军人讲军史”志愿服务队等,邀请军人、老党员等走进场馆或学校,讲述亲身经历的历史故事,激发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热情,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活力。

五、馆校联动,构建“大思政课”长效育人路径

(一)确立合作机制保障

1、人才交流机制必不可少。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可以借助这些力量对馆校合作优秀案例进行课题研究,分析馆校合作的模式、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场馆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场馆的研究项目,教师开展实地调研,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联动。通过合作,还能提升场馆的学术研究水平,增强场馆影响力和美誉度,助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例如,与华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博士后工作站”,打造党章研究高地,就是人才与科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2、 科学完备的激励体系推动馆校合作行稳致远。对于在馆校合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以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馆校合作教学和科研项目。对于学生,可以将参与馆校合作活动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给予相应的学分或荣誉奖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场馆工作人员,可将合作成果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馆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联动方式

1、 创新载体形式,打造“思政 + 美育”多元矩阵:深挖场馆红色文化资源,凝练“红色美育”特色,打造如思政品牌课程,并固定专属接待日,为学生提供常态化的学习平台。紧扣重要时间节点,策划系列主题活动,如清明时节的缅怀活动,通过祭扫烈士墓、敬献花篮等形式,让学生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五四青年节的传承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开展主题演讲、志愿服务等,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将思政教育与美育相结合,通过欣赏革命文物的艺术之美、感受革命场馆的建筑之美等,增强“大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接受思政教育。

2、 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深入学习文化的有效形式: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场馆,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整合红色资源,构建研学课程体系,结合地域特色和历史背景,开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注重对革命精神内涵和红色文化当代价值的挖掘。创新教学方式,采用角色扮演、模拟革命情景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推动跨学科融合,与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结合,拓宽思政教育视野。

3、 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教育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馆校合作可借助数字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场馆可以开发线上展馆,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参观场馆,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六、结论

“馆校”融合是推动“大思政”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明确“大思政课”内涵,针对学校“大思政课”现状,发挥革命场馆教育功能,构建长效育人路径。未来,纪念馆应坚守“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使命,以更具生命力的红色资源供给、更富时代感的教育形式创新、更紧密的馆校协同机制,持续深化红色文化与大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实践,不断开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作者简介:1989 年 10 月26 日出生 女 籍贯:河北省衡水市 汉族 研究方向:纪念馆红色资源、“大思政课” 事业单位助理馆员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