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流行歌曲里的转译与重构
王佳希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单位邮编:241000
姓名:王佳希,出生年月2001年4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南省资兴市,职务/职称:学生,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单位邮编:241000,所在省市:安徽省芜湖市,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摘要:在全球化以及数字化浪潮的时代背景中,传统音乐元素借技术转化和符号重设融入当代流行歌曲,成为文化传承的新途径。本文以周杰伦《青花瓷》、张艺兴《莲》等作为例证,对传统元素的现代创新机制进行剖析,揭示其以跨文化融合等模式实现本土身份的全球化表达,并积极挑战西方文化霸权,研究依靠音乐形态学、符号学以及数字人文视角展开,探究传统音乐在流行创作里的创新内涵,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理论支撑点。
关键词:传统音乐;数字化;转译与重构
一、引言
在全球多元融合发展阶段中,传统音乐面临存续危机与创新的迫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说明,全球每天都有几种语言消失,与之相伴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样面对失传危机。流行音乐里的“国潮”现象急剧崛起,近年来抖音国风音乐话题播放量达到并已经突破亿次,B站国风音乐区用户规模实现快速增长。这种情形说明,传统音乐元素正凭借现代媒介达成跃迁,本文以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去审视和探究传统音乐元素在当代流行歌曲中的转换机制、文化权力角逐趋势以及理论的发展,目的是撕开 “本真性” 禁锢,组建动态传衍理论。
二、传统音乐元素的现代转译机制
1、音乐形态的解构重组
周杰伦《青花瓷》把五声音阶当作基石,采用半音化处理加上和声复杂化,主歌段落的旋律添加小二度装饰音,这种音阶与调式创新,在继承传统民歌的线性旋律结构上,又赋予了现代抒情的风采,这种处理方式跟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半音化技法展开对话,体现出跨文化融合的美学情韵。
乐器音色的跨媒介移植方面,在电影《卧虎藏龙》配乐的板块里,有着大提琴跟二胡对话,借助共鸣箱仿照传统弓弦乐器的滑音技巧,这种音色移植不仅扩大了西洋乐器的表现力,也为传统音乐引入了新的听觉层面。电子音乐人窦靖童于《Stone Cafe》中参考了云南彝族 “海菜腔” 的随性节奏,加以现代化的鼓点,架构起独特的韵味。
2、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表达
在传统音乐挪用方面,张艺兴发行的《莲》MV里,把京剧武生的 “起霸” 动作拆分为机械舞元素,使其成为独特的视觉符号,体现了流行文化中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这种处理方式和后现代主义美学相呼应,凸显了对传统文化的剖析与创新。
三、文化权力的动态博弈
传统音乐元素的现代变迁运用是本土身份在全球化环境中的一种表露。
1、“国潮” 符号的重构
新裤子乐队于《你要跳舞吗》当中加入唢呐独奏,把它从丧葬仪式标志的符号变换成狂欢节的 “触发器”,这种转换让唢呐冲破场域局限,成为青年群体表达文化身份认可的一种符号象征。该作品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里边,“唢呐一响,全场投降”等弹幕高频次出现,体现青年群体对传统乐器的现代化重塑。
2.跨文化传播的悖论
华阴老腔与摇滚融合起来制作的《给你一点颜色》在YouTube播放量超万次,但西方观众把此作品当成 “中国摇滚精神” 的典型象征,没有把握其原有的民间叙事意义,此等误读呈现出文化传播的“他者化”现象,西方媒体的报道一般围绕着 “原始呐喊”“神秘东方” 等标志性标签,承续了殖民年代的文化凭空臆想风格。
3、中西方的“博弈”
国际平台的算法推荐跟文化编码体现了西方中心主义,spotify把维吾尔族木卡姆归类到“异域风情”类别,这种分类体系体现了一种文化霸权,把非西方音乐收缩成猎奇对象。TikTok的推荐算法优先推送贴合“东方主义”审美取向的内容,诸如汉服扇舞演绎、古筝现代曲演奏等,也是一种文化权力的动态博弈。
四、技术赋能与文化霸权
数字技术具有双重性,数字技术在推进创作普遍大众化的同时,也进一步让文化同质化等矛盾凸显。
1、创作门槛降低与同质化风险
FL Studio等音乐制作软件令传统乐器采样可以轻松拿到,但过度依赖预设音色引起 “中国风” 歌曲编曲趋同。近年各大主流音乐平台“中国风”歌曲里,运用同样的采样的作品占比明显增多,这种同质化现象激起了音乐评论家的担忧,认为其大概会让传统音乐元素沦为 “文化快餐”。
2、听觉体验的扁平化
流媒体平台所采取的压缩算法(像MP3格式)造成传统乐器的高频泛音受到损耗,如琵琶泛音等出现衰减现象,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细腻音色无法完整地展现其模样,该种技术限制不仅影响音乐审美体验感,也冲淡了传统音乐的文化意义。
3、技术霸权与文化抵抗
本土创作者借助技术优化挑战西方审美霸权,龚琳娜《忐忑》借助无歌词哼鸣与夸张展示,打破了西方对 “中国音乐” 的既定印象,这般实践活动,引导国际乐坛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音乐创作者吴彤与马友友合作的《丝绸之路》项目,采用技术融合展开跨文化对话,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西方对非西方音乐的“异域”想象泡沫。
五、民族音乐学的理论突破
1、动态真实性理论
传统音乐的“真实性”不应仅局限在原生形态,而应肯定其在现代语境中的适应性革新,如蒙古族长调在电子音乐这个环境里的重新编排,虽变换了原生的模样,但传播开其 “喉音艺术” 的核心文化神采,这种观点跟民族音乐学家洛秦提出的“音乐作为文化”理论相贴合,对重视音乐的动态演变与文化语境有重要意义。
2、方法论创新
我们研究者应该虚实融合田野,结合对线上社群(如B站国风音乐区弹幕互动表现情况)的观察和线下对传承人的访谈,把握传统音乐元素的动态传播轨迹,通过挖掘弹幕里的高频词语,可以探寻青年群体对传统音乐的接纳程度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多维度分析也十分重要的,如把MV视觉符号、演唱会空间体验归入研究范围,搭建三维评鉴体系,张艺兴《莲》MV内的视觉符号簇合体,把传统戏曲元素跟科技感融会贯通,缔造出独特的文化表达。
六、结论
传统音乐元素在当代流行歌曲中的转译与重构呈现出文化基因的激发与创新性转变,这种融合并非仅仅是简单继承,也并非全盘现代化,而是凭借技术连接与文化碰撞,在全球化背景下搭建全新样式的音乐叙事体系。民族音乐学研究必须摆脱 “本真性” 痴迷,留意传统音乐 “活态” 的传承状态,重视历时性与共时性视角相结合,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给予理论支撑。未来研究可对AI生成音乐对传统元素的效应机制,以及流媒体平台怎样改变传统音乐的传播体系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