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教育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责任意识的培育案例
张文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
一、案例背景
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本课所依据的对应部分是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够关系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能够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勇于担当;在团体合作互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和领导力。《我与集体共成长》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学习和培育内容从对自我认识、与他人相处层面扩展到集体层面,旨在培养学生在集体共建中勇担责任,具备责任担当的意识和能力的方面。同时,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和感悟,实现知行合一。
二、案例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学校运动会期间同学们齐心协力参与接力比赛,一同为班级争取荣誉的相关图片与视频,还展示了班级进行大扫除时大家分工协作打扫教室的具体场景。
师:大家认真观察。
生A :我觉得大家很团结,都想为班级争光!
师:说得很好!还有其他同学分享感受吗?
生 B :感觉每个人都存在属于自身的任务,当每个人都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时,集体便可取得成功。
师:确实如此!在这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个人与集体之间紧密的关联,以及我们每一个人于集体之中所肩负的责任,而这便是今天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要点。
(二)知识讲解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借助例子领略到了集体的力量,那么个人与集体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就如同‘一滴水唯有放进大海里才会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在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之时才能最具力量’这句话所表达的那样,谁可讲讲自己的理解呢?
生 E :个人若离开集体便会显得弱小,唯有身处集体之中才可变得强大起来。
师:准确无误!集体给予个人成长的平台,那么个人可为集体做些什么呢?生F :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集体更好。
师:没错!集体所有的力量源自成员们共同确立的目标以及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而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集体里相当关键的组成部分。
师:我们已经清楚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在集体之中承担责任,对于我们个人以及集体而言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接下来,我们一同来看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班级,由于班级里的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以及活动组织当中,在学校所开展的各项评比活动里,多次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家针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一下。
生G :对个人来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师:的确如此!当我们承担责任的时候,便可让自己学会沟通,还可学会合作,自我价值也会得到提升,那么对于集体而言又会怎样呢。
生 H :能让集体越来越好,更团结!
师:非常正确!成员有责任意识推动集体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达成共同的目标。
(三)劳动实践活动
师:紧接着我们即将开展一场校园花园清理维护的劳动实践活动,此刻大家进行分组去讨论活动计划,其中涉及了任务分工、时间安排以及工具准备等方面,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怎样进行分工才可高效地完成任务呢。
小组 1 代表:该小组可承担除草工作,这是由于除草这项任务需要一定的力气,而小组中的男生数量相对较多。
师:考虑得很周到!那浇水和清理垃圾的工作呢?
小组2 代表:我们小组女生比较细心,负责浇水吧。
小组3 代表:那我们就负责清理垃圾,保证花园干净!
师:很好!大家各自的任务都很清晰明确,然而在劳动过程当中倘若遇到了问题,那就需要一同进行商量来解决,充分发挥集体所有的智慧。
(四)课堂讨论与拓展
师:接下来我们探讨两个问题,一是集体生活当中,要是你察觉到有同学逃避应尽的责任,此时你会采取怎样的行动,二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大家依据劳动实践以及生活经验,尽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 I :当察觉到同学存在逃避责任的情况时,自己会首先与之进行沟通交流,向其传达每个人在集体中都有意义这一观点。
师:沟通是很好的方式!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J :可以和老师反映,一起帮助他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师:那面对个人和集体利益冲突呢?
生 K :集体利益应被置于优先考量的位置,原因在于当集体处于良好状态时,个人也可从中获得益处。
师:非常正确!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践行这些原则。
三、案例反思
(一)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紧密围绕责任意识的培育展开,从课堂导入到知识讲解,再到劳动实践和课堂讨论,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责任、承担责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不断深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和感悟。
(三)评价方式不够全面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上,对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责任意识内化方面的评价不够全面。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未能及时针对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和情感变化进行有效评价。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责任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