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

尤庆玲

鄂尔多斯市国源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7100

   

一、引言

井工煤矿作为煤炭开采的重要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关键能源支撑。然而,其生产过程伴随着诸多安全生产隐患与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安全生产事故不仅威胁矿工生命安全,还会对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如土地塌陷、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井工煤矿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治理迫在眉睫,这不仅是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障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

二、井工煤矿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现状及问题

2.1 安全生产现状

近年来,井工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但事故仍时有发生。部分井工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例如,一些煤矿存在领导带班下井制度执行不规范的情况,未能真正起到现场监督与指导作用。安全投入不足也是普遍问题,导致安全设备老化、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安全生产需求。如部分煤矿通风设备性能下降,通风系统不稳定,易引发瓦斯积聚等安全隐患。此外,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矿工缺乏必要安全培训,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现象屡禁不止。

2.2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井工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在土地资源方面,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导致大量耕地损毁、地表变形,影响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水资源方面,矿井水排放量大,部分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水体污染,同时开采活动还会破坏地下水资源平衡,导致区域水位下降。大气污染方面,煤炭开采、运输、储存过程中产生的煤尘、瓦斯等污染物排放,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虽然部分煤矿已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矸石山进行绿化等,但整体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且缺乏系统性与长效性。

2.3 协同治理问题分析

当前井工煤矿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存在诸多问题。管理体制方面,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与生态环境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机制,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导致政策执行与监管工作出现脱节。技术层面,安全生产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融合不足,缺乏针对协同治理的综合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例如,在开采技术上,未能充分考虑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现有政策法规对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的规定不够细化,缺乏明确奖惩机制,难以有效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协同治理工作。

三、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策略

3.1 创新管理体制

建立统一协调的协同治理管理机构,整合安全生产监管与生态环境监管职能,打破部门壁垒。该机构负责制定统一的井工煤矿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规划与标准,统筹协调监管工作。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机制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安全生产数据与生态环境数据实时共享,便于监管部门及时掌握煤矿生产动态,协同开展工作。例如,通过建立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将煤矿安全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进行整合分析,为监管决策提供依据。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考核机制,将协同治理成效与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负责人业绩挂钩,促使企业主动加强管理。

3.2 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

加大对井工煤矿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技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研发新型开采技术,如保水开采技术,在保障安全生产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破坏;推广智能化开采技术,提高开采效率同时降低安全风险与环境影响。加强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设备研发与升级,如研发高效粉尘治理设备、矿井水深度处理设备等。建立技术推广与应用服务平台,及时将先进技术成果向井工煤矿企业推广,提供技术咨询与培训服务,促进新技术广泛应用。

3.3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制定专门针对井工煤矿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政府部门及相关主体权利与义务,细化协同治理标准与要求。例如,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标准等作出详细规定。完善奖惩政策,对在协同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奖励,对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政策法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行业发展与实际治理情况,及时对政策法规进行修订完善,确保其科学性与有效性。

3.4 强化公众参与与监督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井工煤矿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重要性认识。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普及相关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与安全意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井工煤矿项目建设与运营监督。例如,在煤矿项目环评阶段,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设立举报热线,对公众举报的安全生产与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并反馈。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协同治理,发挥其在技术支持、监督评估等方面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四、案例分析

以某井工煤矿为例,该煤矿积极践行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成立了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管理联合办公室,统一负责全矿相关工作,实现了安全与环保工作一体化管理。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控安全生产与环境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在技术创新应用上,引进保水开采技术,有效减少了矿井水涌出量,降低了对地下水资源影响;同时采用智能化采煤设备,提高了生产安全性与效率。政策法规执行上,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大安全与环保投入,完善各项设施建设。通过强化公众参与监督,定期向周边居民公开安全生产与环境治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企业协同治理成效显著。近年来,该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大幅下降,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五、结论

井工煤矿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机制创新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壁垒,强化企业责任;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提升协同治理技术水平;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强化公众参与与监督,形成共治合力,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井工煤矿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未来,随着各项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与深入实施,井工煤矿行业将朝着更加安全、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奚浩清 , 刘小健 , 韩晓宇 , 等 . 矿山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4,(22):132-134.

[2] 蔡峰 , 朱明伟 , 熊东 , 等 . 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探讨 [J]. 清洗世界 ,2023,39(12):196-198.

[3] 赵文泽 . 化工企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和对策——评《化工环境保护及安全技术》[J]. 塑料工业 ,2023,51(0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