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滑坡体处治技术研究

作者

杨博

云南云兰高速公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怒江兰坪 671400

前言

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里程占比超 4 0 % ,复杂的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如断层发育、岩体破碎、风化作用强烈)导致路基边坡工程灾害频发。据交通运输部统计,近五年山区公路边坡灾害中,滑坡占比达 5 8 % ,其突发性强、治理难度大,易引发交通中断甚至人员伤亡。因此,深入研究滑坡体形成机理,优化处治技术体系,对保障山区公路运营安全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一、地质环境特征

(一)构造与地貌条件

该项目位于澜沧江断裂带北段,受青藏高原隆升与断裂活动影响,形成“两山夹一谷”的深切峡谷地貌。研究区属沘江河谷斜坡带,海拔1 6 0 0 ~ 2 2 0 0 m ,自然边坡坡度 ,岩体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呈碎裂状,节理密度达 8 ~ 1 2 条 / m ,完整性指数 0 . 2 5 ~ 0 . 3 8 ,属 Δ V 级极破碎岩体。

(二)地震与气候特征

区域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历史最大震级 6.0 级(1925 年大理地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年平均降雨量 9 5 0 m m , 5 ~ 1 0 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 8 0 % ,最大日降雨量 1 3 5 m m ,强降雨常引发坡面径流冲刷与岩体饱和软化。

二、K128 段滑坡体工程地质勘察与成因分析

(一)滑坡体基本特征

工程背景:云兰高速公路 K1 2 8 + 3 2 0 ~ K1 2 8 + 5 5 0 段,路基设计挖深2 8 m ,边坡分三级开挖(坡率 1:0.75),开挖至第一级(标高 2 0 0 8 m )时发生顺层滑动。滑坡纵向长 2 3 0 m ,横向宽 5 0 ~ 8 0 m ,平均厚度 9 . 5 m ,体积约 ,属中型顺层滑坡。

滑体后缘发育季节性冲沟,雨季地下水沿泥岩夹层渗透,滑带含水率达 2 6 % ,渗透系数 ,形成贯通滑动带。

(二)滑坡成因机制

1、内在主控因素

顺层不利结构:岩层倾角(32°)小于边坡坡角( °),路基开挖揭露滑动面,形成“阶梯状”临空面,下滑力( 1 2 0 0 k N / m )超出抗滑力(850kN/m)。

岩体破碎化与地震损伤:地震动导致岩体节理密度增加至 10 条 / m ,裂隙张开度 ,渗透系数提升1 个数量级;泥岩遇水饱和后黏聚力从 20kPa 降至 8kPa,内摩擦角从 降至

2、诱发因素

施工扰动:深孔爆破振动速度达 3 . 8 c m / s (超规范限值 2 . 5 c m / s ),触发岩体沿节理面错动,监测显示爆破后3 天内位移速率突增至 8 m m / d ;

强降雨触发:施工期连续降雨(累计 1 5 0 m m )导致滑带岩土体饱和,形成“应力集中- 渐进破坏”链式反应。

三、“抗震- 排水- 生态- 监测”一体化处治方案

(一)抗震抗滑支挡技术

1、锚索抗滑桩

经四方代表现场查看,最终由现场设计代表确定方案为截面尺寸为2 m× 3 m 桩长 2 0 m (嵌固段 1 0 m ),间距 5 m ,共46 根;

抗震性能提升:桩身内置预应力锚索(长度 3 0 m ,设计拉力 1200kN),形成“刚柔耦合”结构,可承受水平地震力( 0 . 1 5 g ),桩身最大弯矩较常规设计增加 30 % (计算值 5 2 0 0 k N⋅ m ),主筋采用 HRB500 钢筋(直径2 8 m m ,间距 1 0 0 m m ),箍筋加密区

2、锚杆框格梁

二级边坡( 2 0 1 1 . 5 ~ 2 0 2 1 . 5 m 标高),三级边坡(2021.5 ~ 2029.6m标高)采用锚杆框格梁防护,锚杆长度 1 0 ~ 1 2 m ,间距 2 m× 2 m ,设计拉力 200kN ;

(二)排水系统

1、地表排水优化

滑坡后缘设“L 型”截水沟(深度 1 . 2 m ,内置 HDPE 防渗膜),沟底坡度 4 % ,接入天然冲沟消能池;边坡平台设 排水沟,每级边坡顶框格梁横梁一道与平台硬化形成封闭,框格梁每四格设一道急流槽,整个边坡设一道检修提。

(三)生态仿生修复技术

1、乡土植物群落构建

灌木层:选用车桑子、小马鞍叶(间距 2 m× 2 m ),耐干旱贫瘠;

草本层:混播狗牙根、白三叶(播种量 ),快速覆盖;

藤本植物:间隔种植爬山虎(间距 5 m ),攀爬覆盖裸露岩面。

(四)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1、多源监测体系

地表监测:GNSS 监测点(精度 ± 1 c m )、裂缝计(量程 2 0 0 m m ,精度0 . 0 1 m m );

深部监测:测斜仪(精度 ± 0 . 1 m m/ 5 0 0 m m )、渗压计(精度 0 . 1 % F S );

结构监测:抗滑桩钢筋应力计、锚索测力计(精度 ± 1 % F S )。

2、预警联动机制

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大理州地质灾害预警平台,采用 BP 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

预警阈值:地表位移速率 ⩾ 3 m m / d 、累计位移 ⩾ 2 0 m m ,滑带水压力≥设计值 8 0 % ,触发三级预警,10 分钟内推送至多部门。

四、关键技术验证与实施效果

(一)抗滑桩抗震性能试验

足尺模型试验表明,锚索抗滑桩桩在Ⅶ度地震工况下(峰值加速度0.15g):

桩顶水平位移 6 . 8 m m (规范限值 1 0 m m );

锚索应力松弛率 3 . 2 % ,满足长期稳定性要求。

(二)排水系统效能测试

暴雨模拟试验(降雨量 1 2 0 m m/ d )显示:

地表截水沟排水效率 9 2 % ,无漫流;

地下水位下降 2 . 3 m ,滑带水压力降至 ,接近天然状态。

(三)数值模拟分析

采用FLAC³D 模拟地震- 降雨耦合工况( 降雨)

处治前安全系数0.92,滑体最大位移 3 2 c m ;

处治后安全系数 1.41,最大位移 5 . 6 c m ,满足《云南省高速公路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要求。

(四)现场监测数据(12 个月)

位移控制:GNSS 累计位移最大 8 m m ,速率 0 . 3 m m/ 月;测斜最大位移5 m m ,速率 0 . 1 5 m m/ 月;

结构安全:抗滑桩钢筋应力 2 8 0 M P a (设计值 3 6 0 M P a ),锚索预应力损失率 < 5 % ;

生态效果:植被覆盖率 9 2 % ,土壤侵蚀模数从 ·a 降至 ·a。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该处山区滑坡体致灾受“顺层结构、地震损伤、强降雨”耦合控制,处治需兼顾结构安全与生态保护;“抗震支挡 + 立体排水 + 生态仿生 + 智能预警”体系有效提升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从 0 . 9 8 ⟶ 1 . 4 1 ),实现工程与生态效益统一;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为山区公路运维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预警准确率达 9 3 % 。

(二)建议

推广“无人机航测 + L i D A R + 钻孔 CT”联合勘察,精准识别隐伏地质隐患;研究地震- 降雨- 岩体损伤耦合模型,完善动态评估方法;探索“光伏 + 生态护坡”技术,实现低碳节能与监测供电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云南省高速公路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B53/T923—2021)[S].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1.

[2] 李生,等。滇西北碎裂岩质边坡滑坡成因与处治技术 [J]. 公路交通科技,2022,39(4):105-1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