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感三融四主体: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德育渗透研究文献综述
左霞 张然然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230031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在各种会议上和考察学校时,深刻论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下,德育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德育与专业教学结合不紧密、形式单一、主体参与不足等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二感三融四主体”德育模式。该模式依据教育大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教育论述,与教育部课程思政要求相结合,旨在通过增强学生责任感和职业感,实现德育与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并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体系。研究将实证检验“二感三融四主体”模式,旨在提升德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将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德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方案,并开发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确保德育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紧密结合。这将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培养德技双修的高技能人才,回应社会对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高要求。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实践
刘晓宁、刘晓(2022)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审思与改革路径”中探讨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建设维度、实践定位以及融入方式四个问题。他们的研究不仅为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的实际落地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思考,还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理解和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解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余海生(2024)在“双减”背景下探讨了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提出应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管理和设计丰富的德育活动来提升德育效果。翟志明(2024)则重点研究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强调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互动以及课外活动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储成芳、王凯(2023)在“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研究”中提出了构建集专业教师、企业、学校、学生四位一体的综合课程融入机制。张小军、郭三龙(2023)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协同一体机制探析”提出了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协同一体机制的实施路径。他们挖掘传统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课程思政的价值,将黄炎培先生提出的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等理念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强调在职业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龚丽萍、陈真、吴亚梅(2021)的“新时期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从理工类专业课程的特质出发,探索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新路径。
(二)国外研究实践
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德国著名的 “双元制” 教育体系,将教育与职业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体系下,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能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和工作流程,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名职业人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提供了成功的实践范例,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借鉴和学习。荷兰教育学家杰拉尔德 . 维尔斯的《德育的实践与评估》提出了一种基于实践的德育模式,强调德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过程,需要结合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澳大利亚教育学家约翰 . 希尔的《可见学习效果研究》分析发现教师的行为和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Yang Ying(2024)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的研究,强调通过文化与语言教学融合德育教育。Xudong W 和 Ping W(2023)则研究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提出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责任感。
三、结论
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针对高职院校的多主体、多角度、全面的德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渗透研究仍显不足。多数研究仅聚焦于单一主体或某一领域,缺乏对多元主体协同以及德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的系统研究,难以形成全面、有效的德育体系,无法充分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双修人才的需求。
国外的德育文献虽然丰富多样,为我国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但从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视角出发的研究较少。并且,由于国外教育体系与文化背景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经验难以直接移植到我国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需要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
因此,本项目基于现有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致力于探索在高职院校中实现“二感三融四主体” 德育渗透模式的有效途径。通过系统研究,深入分析各主体在德育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探究德育与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融合的具体方式和策略,有望构建更为科学、有效、全面的德育体系,填补当前研究的空白,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迈向新的高度,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课题来源:2024 年度高等院校省级质量工程; 项目名称:二感三融四主体: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德育渗透研究; 课题编号:2024sxzzjy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