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陈芳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省璜初级中学 350814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生活化教学策略强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精选生活素材,激活课堂趣味
生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养分,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教学内容往往扎根于生活实践,最终目的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要想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挑选那些真正贴近学生、源于生活的素材,这是整个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基石。借助这些素材,课本上相对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条文,就能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所学内容的实际用处和内在吸引力。因此,教师的目光需要投向学生的日常世界,用心观察并收集他们在家庭内部、校园环境以及更广阔社会空间中的真实经历和见闻。以“亲情之爱”这一课为例,教学时不妨引入学生亲身经历的、与父母之间的温情瞬间作为切入点。比如,鼓励学生回忆并讲述一次与父母深度交流的难忘体验,或者分享父母曾为他们做过的、令其深受触动的具体事情。借助这些源自真实生活的鲜活案例,课堂便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对亲情温暖与珍贵的感受,深化他们对父母之爱的理解,进而更顺畅地吸收教材中关于亲情关系的核心知识要点。
2 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习体验
创设生活情境作为生活化教学的重要途径,能够引导学生在仿真的生活环境中实际参与、感知并领悟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核心要义,有效强化学习过程的切身感受与情感认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旨精心建构角色扮演的情境。例如,围绕“友谊的天空”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发生于朋友之间的冲突场景,邀请学生分别饰演情境中的不同人物,如产生分歧的双方、尝试劝解的朋友等。置身于角色扮演之中,学生能够直接体会到友谊遭遇波折时的复杂心境,逐步领悟如何处理同伴间的摩擦,进而懂得如何珍视与维护友谊。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并应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寻求矛盾化解之道,这无疑会深化其对相关知识的把握与实际运用能力。此外,问题探究情境的创设同样关键。教师可以围绕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现实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在讲授“网络生活新空间”相关内容时,抛出“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命题,安排学生展开分组讨论。讨论期间,学生必须结合自身真实的网络使用经历,全面辨析网络带来的多重影响,共同探索规避网络潜在风险的有效策略,思考如何实现网络空间的言行自律。借助这样的问题探究活动,学生得以主动思考问题本质,积极探寻问题解决的路径,从而显著提升自身剖析问题与化解难题的综合素养。
2 拓展生活实践,强化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根本追求,在于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认知与践行的有机统一。推动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正是教学回归生活本质的必然延伸。这类实践体验,为学生架设了将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桥梁,有效锤炼其动手能力并孕育社会责任担当。学校层面,应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比如,动员学生投身社区志愿服务行列,像“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宣传”这类活动就很有意义。置身志愿服务现场,学子们能真切感受到助人带来的精神愉悦,内心那份对社会的责任感也随之增强。此刻,课堂上习得的关怀他人、守护环境等道德与法治理念,便自然而然地融入实践过程,知识运用的本领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另一方面,家庭生活同样是宝贵的实践课堂。教师不妨设计一些关联家庭事务的实践任务,例如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顿饭”、“帮父母打扫一次卫生”等。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使学生深刻体察父母劳作的艰辛,亲子情感纽带得以加固,与此同时,校园里学到的孝敬长辈等道德规范,也找到了落地生根的具体方式。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选生活素材,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激活课堂趣味;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深化学习体验,增强情感共鸣;拓展生活实践,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强化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蔡秀清 . 指向法治观念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 (19): 45-47.
[2] 杨公杰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沉浸式法治体验构建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09): 62-64.
[3] 蒋树立 , 张艳楠 , 史赛男 . 以学历案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区域实践策略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 (15):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