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探究
余彩梅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教师发展中心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将初中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依托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与历史学科往往处于相对独立的教学状态,缺乏有效的融合与互动。因此,探索初中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任教期间,我曾同时负责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以及两个班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敏锐地察觉到语文与历史这两门学科在教学层面存在诸多相似点,并且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推动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融合极具探讨价值,且值得大力推广。
一、初中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通过将历史学科知识融入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了解了安史之乱这一历史背景后,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跨学科融合教学打破学科壁垒,促使学生运用多学科思维解决问题。在语文与历史融合的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学生既要运用语文知识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表现手法,又要借助历史知识解读作品背后的社会根源、文化传统。这种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以及知识迁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出师表》时,学生从语文角度赏析文章的逻辑结构、语言特色,从历史角度探究诸葛亮所处的政治局势、北伐的战略意义,从而培养了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和历史学科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知识水平,还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跨学科融合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顺应教育改革趋势。当前教育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和实践化,跨学科融合教学符合这一发展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注重跨学科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初中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融合,是对课程标准的积极响应,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的可行性
(一)学科内容紧密关联。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与历史教材内容相互呼应。许多文学作品取材于历史事件或人物,如《史记》中的故事被广泛选入语文教材,这些作品既是文学经典,又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历史教材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为语文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支撑。例如,在学习唐代诗歌时,历史教材中关于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等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以及不同诗歌流派的创作风格。
(二)学科思维方式相通。语文和历史学科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共通性。语文学习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思维能力;历史学习强调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古代文学作品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语文思维解读文本,运用历史思维剖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例如,在分析古代诗词时,学生通过语文思维品味诗词的意境、韵律,借助历史思维探究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两者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学科教学目标一致。初中语文和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语文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意识;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使其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融合语文与历史学科,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文学知识的同时,增进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实现两个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
三、初中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历史情境,导入古代文学作品。在教授古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将学生带入作品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历史图片、讲述历史故事等。例如,在教授《出师表》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蜀汉政权的兴衰以及诸葛亮的生平事迹。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表达的忠诚和忧虑。接着,教师可以讲述一些关于诸葛亮的历史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为学生学习《出师表》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挖掘文化内涵,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哲学思想、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历史学科知识可以为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在教授《论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即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礼”等思想主张,旨在恢复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对孔子思想的解读和传承,让学生体会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对比历史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历史研究中,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存在不同的观点和评价。在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历史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鸿门宴》时,对于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评价。有的观点认为项羽优柔寡断,错失了杀死刘邦的良机,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而有的观点则认为项羽不屑于使用阴谋诡计,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英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不同观点的依据,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历史文献,运用历史思维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开展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的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古代文学作品相关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和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世界”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选择一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如《桃花源记》,然后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实地考察、采访专家等方式,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情况。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该作品的历史文化手册,内容包括作品介绍、历史背景分析、文化内涵解读等。通过这个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本次教学实践选取了我县某初中二年级的一个班级,该班级学生的语文和历史基础较为扎实,对跨学科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赤壁》(杜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赤壁》的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了解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跨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资料解读文学作品,运用文学作品感受历史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赤壁之战的历史纪录片片段,展示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在赤壁之战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或事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导入新课《赤壁》。
语文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赤壁》,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折戟”“销”“东风”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接着,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二乔”代指东吴政权,让学生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然后,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历史教学环节:教师结合历史教材和相关资料,详细介绍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从政治、军事、地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跨学科融合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诗歌中的赤壁之战和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思考两者之间的异同。让学生讨论杜牧在诗歌中为什么要强调东风的作用,这与历史事实是否相符。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诗歌是文学作品,诗人在创作时会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加工和想象,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同时,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事件的真相,两者相互补充,能够让我们对赤壁之战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拓展延伸: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假如我是赤壁之战的指挥官”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论述,同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通过这个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语文和历史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学生对《赤壁》这首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还了解了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在跨学科融合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历史小论文内容丰富,论述有条理,体现了学生对语文和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激发了学生对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初中语文与历史学科基于部编版古代文学作品的融合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丰富教学资源。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深化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期待更多学科之间开展融合教学探索,共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2. 温儒敏 .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教学建议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18,38(3): 4-12.
3. 李卫东 . 学科融合视域下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学语文教学 , 2020(6): 15-19.
4. 张秋玲. 语文与历史跨学科教学的行动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2017.
5. 郑桂华. 语文教学中的历史情境构建[C]// 全国语文教学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