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数据心理健康筛查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关广河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第二中学 272600

心理健康素养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前的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数据心理健康筛查技术具备了实时性、多维性和可追溯性的特点,并能够实现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预测、监控以及诊断,从而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 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

心理健康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别人 ; 能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 , 缓解压力 ; 能正确认识社会环境变化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并做出适当的反应等,它是一个人有效管理自我、调控自我的必备条件。心理健康是技术应用层面的一个落脚点,其最终目标指向在于学生的主体参与,其中就包含了对学生本身对于自身的心理状况是否拥有一定的辨识能力,面对此次的大数据筛查是否会提高他们的警觉意识进而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 ;学生对相关筛查内容的认知水平如何,是否掌握了必要的自主排查和寻求帮助的相关常识,心理健康既是提升路径规划的基础起点也是根本的动力所在。

2 大数据心理健康筛查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路径

2.1 构建动态监测机制,提升预防敏感度

以学校为实施主体,依托大数据心理健康筛查平台建立常态化动态监测体系,通过学期初、期中、期末三阶段标准化心理量表的电子化采集,结合课堂行为观察记录、社交互动数据、睡眠与运动记录等多源数据自动化接入,形成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基线档案。平台内置智能分析引擎实时追踪个体在认知情绪、行为表现、生理指标等多维数据的动态变化,当特定因子连续两次超阈值波动或出现高危组合模式时,系统自动向班主任、心理教师和家长端推送分级预警提示,同步生成“学生心理状态异常风险简报”并启动三级响应流程:班主任在 24 小时内实施关怀谈话,心理教师 48 小时内完成首次专业评估,家长通过专属端口接收个性化指导方案,如情绪安抚技巧、家庭环境调整建议。每学期开展两次教师专项培训,内容涵盖预警信号识别、分级响应话术和危机初步处置,并建立跨班级、跨年级的典型案例分析会机制,通过持续反馈提升全校师生对心理微变化的敏感性和预防性干预能力,确保风险识别窗口期从传统月度监测缩短至72 小时内响应。

2.2 驱动精准预警干预,优化资源配置力

基于动态监测产生的分级预警结果,学校建立三级响应机制:对高风险学生,由专职心理教师 48 小时内启动个案管理,整合精神科医生诊断意见制定治疗计划,并每周开展家长晤谈强化家庭支持;中风险学生纳入主题化团体辅导,由培训合格的兼职心理教师实施双周活动,班主任每日观察行为变化并提交“情绪跟踪表”;低风险学生则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融入生活技能训练,开发“焦虑缓解角色扮演”“积极情绪日记”等体验式教学内容,同步发放自助指导手册强化日常应用。各层级干预均建立过程档案,记录咨询频率、团体出勤率、课堂参与度等核心指标,由心理健康中心按月生成“预警分布与干预进展报告”,识别重点需求区域:若某年级高风险学生比例骤增,则增设心理健康活动月并调配专职教师驻班支持;当团体辅导出勤率持续低迷时,改为小班制或更换辅导主题。依据报告动态调整资源,如将新增心理教师优先派驻高危班级,停用学生反馈效果弱的标准化课程,开发“考前放松训练”“同伴支持指南”等需求强烈的主题资源包。最终实现专业力量精准投递至高危个体,团体辅导靶向覆盖中风险群体,显著提升心理援助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效能。

2.3 闭环智能反馈机制,赋能素养持续升

立足筛查数据与干预成效的深度整合,学校构建双向联动的素养提升闭环:每学期末将动态监测指标与预警干预数据进行交叉分析,生成“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发展年报”。年报聚焦三类素养缺口,识别能力短板、技能应用障碍、求助态度偏差,据此成立年级教研组主导的素养优化专班。专班联动班主任、心理教师及家长代表,针对缺口设计靶向改进方案:当识别能力薄弱时,开发“躯体信号自查动画微课”嵌入课前五分钟;针对技能应用脱节现象,在班级设立“心理技能实践角”推行同伴打卡激励;针对求助污名化,组织康复学生开展“悄悄话信箱”榜样访谈。同时建立教师素养提升同步机制,每季度将典型干预案例转化为校本培训情景题库,依托校园平台推送教师能力自测模块,对未达标教师定向开设工作坊。通过“发现问题- 精准改进- 验证效果- 能力反哺”的螺旋循环,驱动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与教师专业能力实现协同进阶。

结束语:

本文从“大数据”视角出发,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模式,以“大数治心”的理念为基础 , 提出涵盖“动态监测一精准干预一闭环反馈”的三步走素养提升方案,通过常态化的风险识别及早发现隐患苗头并及时作出相应反应,通过建立分级预警及资源整合模式 ,提高对不同个体的需求满足度。未来,将聚焦于如何完善筛选测试工具中本土化的路径设计,最终搭建起包括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在内的“家校医社共育”心理健康数据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 王烁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阐释与培育路径 [J]. 现代教育 ,2025,(Z1):89-92+102.

[2] 李环 , 陈冰冰 , 陈珅 . 基于心理健康素养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预警与干预机制优化策略研究 [J]. 菏泽学院学报 ,2024,46(03):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