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研究
余慧珍
泰宁县第三中学 354400
当《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让古典诗词重新焕发生机,当故宫文创让传统纹样走进现代生活,我们愈发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初中语文课程作为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天然具备传承文化的教育功能 ——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切片,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文明的密码。但在实际教学中,“重应试技巧、轻文化浸润” 的倾向,使得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常以碎片化知识的形态存在,难以形成学生对文化的深层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活动拓展等策略,让传统文化从教材文本中 “活” 起来,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实现文化的浸润与传承,成为当下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1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呈现文化魅力
在教育领域,传统的 “填鸭式” 语文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难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魅力,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流于表面。而依据教育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情境教学能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或模拟场景,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让他们在特定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小组合作探究则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思维碰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角色扮演使学生代入角色,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文化情境。这些多元化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以丰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沉浸式体验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有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传统文化真正在语文课堂中焕发生机【1】。
在八年级下册《社戏》的教学过程中,为多元呈现传统文化魅力,教师精心设计了融合多种创新教学模式的课程。首先,运用情境教学,通过悬挂江南特色的油纸伞、船桨道具,播放轻柔的江南丝竹音乐,在教室地面铺设蓝色绸布模拟河流,全方位营造出江南水乡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鲁迅笔下的平桥村。随后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踊跃报名,分别扮演 “迅哥儿”“双喜”“阿发” 等角色。在演绎看社戏的过程中,学生们深入揣摩角色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例如扮演双喜的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其机灵能干的特点;扮演阿发的学生,通过朴实的表演体现其憨厚善良的性格。在表演间隙,教师引导学生对表演细节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人物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江南水乡邻里互助、热情好客的民俗文化,以及社戏这一传统戏曲形式在当地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透彻理解了课文内容,更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鲜活呈现,实现了语文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
2 拓展文化实践活动,深化学生文化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 “做中学” 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与经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虽然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但仅依靠课堂讲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拓展文化实践活动,能够打破教室空间与课时时间的局限,让学生以更主动、多元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学习。通过诗词朗诵比赛,学生能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与情感张力;书法绘画展览则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笔墨丹青魅力的机会,使其领略传统艺术的独特韵味;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更能让学生在制作传统美食、参与民俗游戏的过程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这些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体验,在动手操作与情感互动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从理论到行动的跨越,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2】。
在完成九年级上册《乡愁》《我爱这土地》等诗歌单元教学后,学校精心筹备并组织了 “诗韵中华” 诗词朗诵比赛。赛前,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挑选如《将进酒》《过零丁洋》等经典传统诗词,以及《我爱这土地》《囚歌》等现代爱国诗篇,并指导学生分析诗词的创作背景、情感基调与朗诵技巧。比赛当天,舞台布置古色古香,悬挂着诗词主题的灯笼与卷轴。参赛学生身着传统服饰,以饱满的情感演绎诗词:一位学生朗诵《满江红》时,激昂慷慨的语调配合有力的肢体动作,生动展现出岳飞的壮志豪情;另一组学生则以情景朗诵的形式表演《乡愁》,通过角色扮演与配乐,将诗歌中绵长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席上,同学们认真聆听,不时报以热烈掌声。比赛结束后,还设置了评委点评与互动问答环节,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舞台表现能力,更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悟到诗词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传统文化精神,激发了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的内容叠加,而是通过教学理念的革新与实践路径的优化,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同频共振。从《社戏》课堂中江南民俗的情境再现,到 “诗韵中华” 比赛中诗词精神的情感共鸣,这些融合实践证明:当传统文化以生动可感的方式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更能在其心灵深处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探索更多元的融合策略,让语文课堂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让青少年在母语学习中完成文化基因的解码与重塑,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灏 .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与融合 [J]. 试题与研究 ,2024,(25):66-68.
[2] 赵霁 . 任务群视角下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探究 [J]. 作家天地 ,2024,(2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