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路径
丛蕊
东莞城市学院
一、引言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更成为开展思政教育、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然而,传统英美文学教学往往侧重于文本的文学性解读,对其中蕴含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缺乏批判性分析,难以满足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场景构建与交互功能,为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数字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以更直观、多元的方式呈现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观念,助力学生在文学赏析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因此,深入探究数字赋能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数字赋能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内涵
2.1 数字人文与课程思政的理论契合
数字人文作为一门融合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交叉学科,其核心在于运用计算技术、数据分析等手段对人文领域的文本、图像、音频等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在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数字人文的理论与方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例如,通过文本挖掘技术,教师可以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词、高频句进行提取和分析,揭示作品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观念。如在分析《傲慢与偏见》时,利用文本挖掘工具对其中“婚姻”“财富”“阶级”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和语境进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 19 世纪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婚姻观念,进而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思考社会公平、价值观塑造等问题。
同时,数字人文强调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与课程思政所倡导的多维度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研究单一的文本解读模式,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切入点。
2.2 数字赋能的价值内涵
数字赋能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内涵。从教学内容层面来看,数字技术能够整合海量的文学资源和思政素材,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这些资源不仅包括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电子版、作家生平介绍、文学评论等,还涵盖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文化纪录片、学术讲座视频等,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字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不同版本的戏剧演出视频、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社会风貌纪录片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进而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实现文学赏析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方面,数字技术的交互性和智能化特点,能够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化指导。智能教学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兴趣偏好,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例如,对于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平台可以推送更多相关的文学作品、研究论文以及拓展学习资源;同时,通过在线答疑、智能批改等功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育人目标角度,数字赋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自信。数字技术提供的丰富信息和多元视角,能够引导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通过对比中西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呈现,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西方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三、数字赋能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的技术应用路径
3.1 人工智能与文本分析人工智能在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中的文本分析领域具有强大的应用潜力。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能够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语义分析、情感倾向判断和主题提取。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利用NLP 技术对作品全文进行分析,可以提取出“美国梦”“财富”“爱情”等关键主题,并分析这些主题在文本中的呈现方式和情感倾向。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的情感分析,能够揭示出作品对美国梦破灭的批判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问题。
此外,AI 还能辅助教师进行文本对比分析。将英美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通过 AI 技术分析两者在主题、人物塑造、叙事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以及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差异。例如,对比《简·爱》与中国古代小说《牡丹亭》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分析中西文化中对爱情、婚姻和女性地位的不同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比较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2 虚拟现实(VR)与教学场景构建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英美文学教学构建沉浸式的虚拟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和故事情境,增强学习的代入感和体验感。在讲解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时,利用VR 技术还原伊丽莎白时期的伦敦剧场场景,学生仿佛置身于环球剧院,观看戏剧演出,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情感冲突,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文化问题。
同时,VR 技术还可以用于构建跨文化交流场景。设计虚拟的国际文学研讨会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英美文学作家、学者和中国文化代表,围绕文学作品中的思政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
3.3 大数据与教学评价
大数据技术在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数据(如学习时长、阅读进度、参与讨论次数、作业完成情况等)的收集和分析,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停留时间和标注内容,了解学生对不同章节和知识点的关注程度和理解难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利用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估。通过分析学生在课堂讨论、在线论坛中的发言内容,运用情感分析和语义理解技术,判断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思政议题(如社会公平、道德伦理、文化认同等)的态度和观点变化,从而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思政教育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数字赋能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的实践案例分析
4.1 基于 AI 文本分析的《红字》思政教学实践
在《红字》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运用 AI 文本分析工具对作品进行预处理,提取关键词和主题。通过分析发现,“罪恶”“救赎”“清教主义”等是作品中的核心主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AI 分析结果,对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分析海斯特·白兰在面对清教社会的惩罚和歧视时,如何坚守自己的内心信念,追求自由和人性的尊严。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通过 AI 智能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实时反馈和评价。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颖观点和深刻见解,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存在偏差的理解,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纠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宗教伦理、人性自由等思政议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4.2 VR 技术在《雾都孤儿》教学中的应用
在《雾都孤儿》的教学中,教师利用 VR 技术构建了 19 世纪伦敦贫民窟的虚拟场景。学生佩戴 VR 设备后,仿佛置身于狭窄昏暗的街道、破旧拥挤的房屋中,亲身体验到主人公奥利弗所处的恶劣生活环境。通过观察场景中的细节,如衣衫褴褛的居民、脏乱的街道卫生、贫富差距巨大的建筑等,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
在虚拟场景中,教师设置了一系列互动任务,如与虚拟角色进行对话、寻找隐藏的线索等。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进一步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同时思考社会公平、人道主义等思政问题。课后,学生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虚拟场景中的学习感受和思考,深化了对作品主题和思政内涵的理解。
4.3 大数据驱动的英美文学思政教学评价改革
某高校在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入了大数据教学评价系统。该系统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分析,包括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登录次数、阅读文学作品电子版的时长、参与线上讨论的频率和质量、完成作业和测试的情况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存在阅读速度过快、理解不深入的问题,于是针对性地为这些学生推送了精读指导视频和阅读笔记模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同时,根据学生在讨论区的发言内容分析,发现学生对某些思政议题(如文化殖民主义)的理解存在困惑,教师及时组织了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通过对比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动态变化,发现大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改革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思政育人质量。
五、数字赋能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5.1 面临的挑战
首先,数字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美文学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素养,还需要掌握数字技术的操作和应用技能,如文本分析软件、VR 设备的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等。然而,目前许多教师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和实践经验,难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其次,数字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虽然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英美文学数字资源,但这些资源在内容准确性、版权合规性、思政导向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在筛选和整合资源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难以保证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
此外,学生在数字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也面临挑战。数字技术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方式,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部分学生沉迷于娱乐化内容,忽视了学习目标。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可能加剧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对于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
5.2 应对策略
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数字技术培训,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工作坊和实践操作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分享数字赋能教学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数字资源审核和管理机制。组织学科专家、思政教师和技术人员对数字资源进行联合审核,筛选出内容准确、版权合规、思政导向正确的优质资源,并建立数字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统一的资源平台。此外,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数字资源的建设,开发具有本校特色和学科特点的教学资源。
对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的问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监督。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利用数字学习平台的学习监控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督促。同时,开展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的专题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意识。此外,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缩小学习差距。
六、结论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将数字人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教学评价的精准化,有效促进文学赏析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然而,在数字赋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教师能力不足、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学习自主性难以保障等问题。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资源管理机制、优化教学指导等策略,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中的优势,为培养具有扎实文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自信的高素质外语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在英美文学课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倩 . 高校课程思政融入综合英语课程的方法探索 [J]. 大众文艺 ,2025,(11):123-125.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5.11.041.
[2] 黄瑶 .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文学导论课程思政研究 [J]. 海外英语 ,2025,(08):67-69.
[3] 姜雪 . 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及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J]. 大学 ,2025,(12):120-123.
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办高校英语教师数字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路径研究”(GD23WZXC01-01) 及教研项目“ 讲好中国故事:美国文学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JY2023005901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