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基础施工难点分析与解决方案研究
曾湘斌
新化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中心 417600
引言
桥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节点,在促进区域经济交流、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桥梁基础是整个桥梁结构的根基,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桥梁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安全性。随着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桥梁工程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桥梁基础施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软土地区,基础处理困难重重。因此,深入探讨桥梁基础施工难点,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对提高桥梁工程建设质量、降低施工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桥梁基础施工常见难点分析
(一)复杂地质条件带来的施工难题
在桥梁基础施工中,地质条件是影响施工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地质条件对桥梁基础的选型和施工方法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软土地基地区,地基土的承载力低、压缩性高,容易导致基础沉降过大,甚至出现不均匀沉降,影响桥梁结构的稳定性。以跨江大桥为例,区域软土层厚度达10-20 米,含水量高达 60% ,采用传统的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时,由于软土的流变特性,在成桩过程中出现桩身倾斜率超过规范要求,且单桩承载力检测值仅达到设计值的 70% ,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结构安全。此外,不良地质现象如溶洞、破碎带等也会增加基础施工的难度和风险。溶洞可能导致桩基塌孔、漏浆,在桥梁建设中,桩基施工过程中遭遇溶洞,出现大量泥浆流失,孔壁坍塌,导致多次返工;破碎带会影响基础的持力层选择和稳定性,增加基础设计与施工的复杂性。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点
桥梁基础中的承台、桥台等结构常采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泥水化热产生的大量热量难以散发,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当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以大型桥梁承台施工为例,承台尺寸为 20m×15m×3m ,混凝土浇筑总量达 900 立方米,由于未采取有效温控措施,浇筑后 3 - 5 天内,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达到 75∘C ,而表面温度仅为 25∘C ,温差达 50% ,导致承台表面出现多条贯穿性裂缝,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桥梁结构的安全。同时,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量大,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混凝土的连续供应和浇筑的连续性,以避免出现冷缝等质量问题,这对混凝土的生产、运输和浇筑组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混凝土供应中断,不仅会产生冷缝,还可能导致已浇筑混凝土初凝,影响结构整体性。
二、桥梁基础施工难点的解决方案
(一)应对复杂地质条件的解决方案
加强地质勘察工作:在桥梁工程设计和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采用多种勘察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如钻探、物探(包括地质雷达、地震波勘探等)、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全面准确地了解地质情况。对于复杂地质区域,应加密勘察点,将勘察点间距由常规的 50 - 100 米缩小至 20 - 30 米,提高勘察精度。同时,建立地质信息数据库,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勘察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可视化展示,为桥梁基础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优化基础选型和施工方法: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在软土地基地区,可采用预应力管桩、搅拌桩复合地基等提高地基承载力。对于深厚软土地基,预应力管桩具有施工速度快、单桩承载力高的优点;搅拌桩复合地基通过水泥土搅拌桩与桩间土共同作用,可有效减少基础沉降。
(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措施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择低水化热的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掺加适量的粉煤灰、矿粉等掺合料,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研究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加 30%-50% 的粉煤灰,可使水泥水化热降低 20%-30% 。同时,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水胶比、砂率等参数,通过试验确定最佳配合比,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抗裂性能。加强混凝土温度控制:在混凝土浇筑前,对原材料进行降温处理,如对骨料进行洒水降温、采用低温水搅拌混凝土等,将混凝土出机温度控制在 25℃以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分层浇筑、薄层浇筑等方法,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 30 - 50 厘米,加快热量散发。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进行保温保湿养护,通过覆盖保温材料(如棉被、土工布等)、洒水等方式,控制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在 20℃以内。同时,可在混凝土内部埋设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养护措施。
三、G354 冷水江至新化公路工程项目桥梁基础施工难点与解决方案案例分析
G354 冷水江至新化公路工程项目起于冷水江市北侧中连,与原 S312 改线段相接,沿 S312 路线绕开金石公司、科技原化工工业园后进入新化境内,往西南方向延伸,途经向荣村、光义村、新塘村、三洲村,在老屋院与陈家垅分别建设资水大桥跨越资水,最终止于新化县城东侧,全长 13.035 公里。项目于 2016 年 4 月开工,2020 年 1 月交工验收,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 80 公里,路基宽 24.5 米,而其中两座资水大桥的桥梁基础施工,更是项目建设的关键与难点所在。施工过程中,复杂地质条件与水下作业成为两大核心挑战。沿线部分区域土质松软、地下水位高,在桥梁桩基施工时极易出现塌孔现象;部分区域还存在溶洞,这无疑增加了桩基稳固的难度。两座资水大桥的水下基础施工,受湍急水流、较深水位影响,常规施工方法难以施展,水下混凝土浇筑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把控。这些难题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威胁到桥梁基础的质量与安全。
针对这些问题,在娄底市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站的全程监督下,项目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控。面对复杂地质,通过详细的地质勘察,利用钻探、物探等技术精准定位溶洞位置、大小及形状。以老屋大桥施工为例,施工单位在桥台位置探测到溶洞后,迅速采用预注浆填充法,将水泥浆注入溶洞,使其凝固形成结石体,有效增强了地基稳定性,为后续施工奠定坚实基础。而对于松软地基,则进行换填处理,并加大桩基直径与深度,以此提高承载能力。在老屋大桥大体积砼施工环节,采用了冷凝管技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冷凝管通过循环冷水,有效带走混凝土水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防止因温度过高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保障了大体积砼的施工质量, 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符合标准。
四、结论
桥梁基础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复杂地质条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环境保护等诸多难点。通过对这些难点的深入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加强地质勘察、优化基础选型和施工方法、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加强混凝土温度控制以及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等。在实际工程中,这些解决方案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桥梁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工程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桥梁基础施工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经验总结,进一步完善桥梁基础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确保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和环保,推动桥梁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毓铄 . 道路桥梁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策略 [J]. 汽车画刊 ,2025,(03):122-124.
[2] 张谷雨 . 公路桥梁桩基施工对既有铁路影响性分析及防控技术研究[J]. 青海交通科技 ,2024,36(06):107-112.
[3] 王新振. 市政道路桥梁基础施工技术与地基处理研究[A]2024 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下)[C].
作者简介:曾湘斌(1972.3-),男,汉族,湖南娄底,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