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知识内嵌, 读写一体

作者

郑明娇

浙江省龙港中学

前言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理念与教学实践中持续创新。“知识内嵌,读写一体”成为其主要特色,其可打破传统教材以单篇教学为主的模式,通过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的双线组织,把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融入单元设计中。相比于旧版教材,新版教材更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嵌入及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不仅响应新课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具实践性的路径。深入解读该教材体系,对于优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备了重要的价值。

一、活动化的学习项目

(一)以单元主题串联多元活动

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结合精心设计的单元主题,建立起多元性的学习项目活动体系。比如,在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将“青春激扬”作为主题,教材选择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闻一多《红烛》及舒婷《致橡树》等经典诗歌,还有王蒙的小说《哦,香雪》。在该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使学生通过朗诵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与情感力量,理解不同作家笔下的青春风貌。通过体验《沁园春·长沙》中豪迈壮阔的青春理想抒发,还有《致橡树》里对独立平等爱情观背后青春追求的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青春的价值与意义。与此同时,可开展小学情境的再现活动,鼓励学生分组把《哦,香雪》中的重要情节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如此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掌握小说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环境描写的技巧;还可在短剧的表演中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能力。

(二)任务驱动的深层探索活动

该教材中设置了各种学习任务群,其可为活动化学习项目提供明确的任务导向。比如,在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单元中,设置了“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等各种任务。教师可结合这些任务组织班级辩论会,设定相关的辩题,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在辩论的准备过程中,需应用逻辑知识分析辩题,梳理论据和论点,建立有效的论证框架,并且还需敏锐地发现对方论点中的逻辑漏洞进行反驳。可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概念的界定到推理的运用,再到论证的严谨性把控,都在实际任务中得到有效强化。另外,可开展“生活中的逻辑案例分析”活动,鼓励学生从日常广告、新闻报道及社交媒体言论等素材中挖掘逻辑问题,将小组作为单位制作案例分析报告。如此可使学生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使用,培育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1]。

二、合理使用的语文教材资源

(一)借助教材辅助资源深化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设置的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等辅助资源,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单元导语可为教学指明方向。比如,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单元导语明确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教师根据此信息确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探寻古人的生命智慧。在课后设置学习提示,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阅读方法。如在《拿来主义》课后,预习提示可助力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课文重难点。掌握阅读方法。在《拿来主义》的预习提示中,强调了鲁迅的论证思路和犀利文风,学生在预习时可带着这些提示去研读文本,剖析鲁迅如何层层论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课后习题则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与拓展,可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整合课堂知识,提升思维深度与广度,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二)深入挖掘文本核心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融入了许多经典文本,每篇均蕴藏独特的学习价值。在必修下册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情节设计的巧妙性入手,探索林冲如何一步步被逼上梁山,感受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合理性,体会作者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并且,深入剖析林冲的人物形象,从他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把握其性格的转变,理解人物性格与命运的联系,培育学生对文化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各单元的文本在主题与体裁上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在学习必修上册的现代诗歌单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借鉴诗歌的意象运用、情感表达技巧,应用到散文的写作中,提高散文的意境与感染力。这种跨单元、跨体裁的知识迁移,有利于挖掘教材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2]。

结论

总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凭借知识内嵌、读写一体的特色,为教学带来了创新契机。教师在教学中需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辅助资源,打破单篇局限,推进综合拓展教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与读写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发展,让教材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彰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春节 .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材变化浅析——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 [J]. 世纪之星—高中版 , 2022(5):0115-0117.

[2] 张丽 .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J]. 读与写 :上旬 , 20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