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造价控制策略探究
朱彤
吉林市第一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吉林 132001
1 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更新的挑战
技术的迅速迭代是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造价控制面临的首要难题。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智能化设备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导致设备的初始投资成本与后期维护、升级成本显著增加。设备的快速折旧和过时风险,使得项目在初期就需要考虑技术更新对整体造价的影响,这不仅增加了成本预测的复杂性,也考验着项目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1.2 设备标准化缺失
设备的标准不一,是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另一大痛点。由于市场上存在多样化的设备供应商,各自遵循不同的技术标准,这导致了设备兼容性和集成难度的增加。非标准化的设备不仅在采购时价格波动大,而且在后期的维护和升级中成本高昂,增加了项目整体造价的不确定性。标准化的缺失,也限制了行业内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降低了成本控制的效率。
1.3 项目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项目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是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造价控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从设备选型到施工安装,再到后期运维,各个环节的管理机制如果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将直接导致成本的失控。供应链管理的不善,可能导致设备采购成本上升,影响项目进度;而质量控制的松懈,又会增加后期维护和返工成本,最终影响项目的总体经济效益。
1.4 信息不对称与决策失误
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常见问题。项目管理者在设备选型、成本估算等环节,如果没有充分的信息支撑,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例如,对新技术的应用缺乏足够的了解,可能导致成本估算的不准确;对市场变化缺乏敏感性,可能会错过最佳采购时机,增加采购成本;对供应链信息的掌握不足,可能影响与供应商的谈判地位,导致采购价格偏高。信息不对称不仅增加了决策的不确定性,也加重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1.5 应对策略的缺失
在面对上述挑战时,许多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例如,对于技术更新的挑战,缺乏预见性和灵活性,没有建立设备升级和替换的长期规划;对于设备标准化缺失的问题,缺乏推动行业标准统一的行动;对于项目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的改进措施;对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缺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意识。
2 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造价控制策略
2.1 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策略
2.1.1 优化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的优化是控制成本的首要步骤。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施工成本,遵循“先成本后功能”的原则,避免过度设计导致的成本浪费。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能降低定制成本。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引入绿色建筑理念,选择节能高效的智能化设备,虽然初期投资可能较高,但长期来看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2.1.2 设备选型与标准化
设备选型应基于项目需求和成本预算,避免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性。选择标准化、可兼容的设备,不仅能降低采购成本,还能简化安装和调试过程,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同时,建立设备选用标准,规范设备接口和通信协议,有助于实现设备间的无缝集成,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1.3 预算控制与成本预测
设计阶段应建立详细的预算控制体系,包括设备成本、安装成本、人力成本等,确保预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通过成本预测模型,分析可能影响造价的因素,如技术更新、市场波动等,制定应对策略,预留合理的成本缓冲区,以应对不可预见的支出。
2.1.4 引入信息技术
在设计阶段,充分利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工程的数字化设计和模拟,可以有效控制成本。BIM 技术能够优化设计流程,减少设计变更,避免施工过程中的错误和浪费,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对设备性能、能耗等进行预测,为成本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2.1.5 供应链管理
设计阶段应考虑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集中采购、长期合同等方式,获得更优惠的设备采购价格。同时,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设备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避免因供应链问题导致的施工延误和成本增加。
2.2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策略
2.2.1 精细化成本管理与动态调整
施工阶段应实行精细化成本管理,对每个施工环节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与监控。建立成本控制台账,记录设备安装、调试、人力、材料等各项成本,确保每笔支出都有据可查。同时,建立动态造价调整机制,根据施工进展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成本预算,确保成本控制的灵活性和实时性。
2.2.2 强化供应链管理
施工阶段的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设备和材料的及时供应,避免因供应链中断而造成的施工延误和成本增加。定期评估供应商的性能,优化供应链结构,降低采购成本。在施工高峰期,提前规划物资需求,避免因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上涨。
2.2.3 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
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施工效率与质量。实施现场人员和设备的有效调度,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施工过程中的设备安装、管线铺设、系统调试等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防止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成本。同时,注重施工安全,避免安全事故造成的额外支出。
2.2.4 技术应用与创新
施工阶段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提高施工效率和成本控制精度。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施工现场,预测和预防潜在问题,减少施工延误。大数据分析可用于优化施工流程,降低材料损耗,实现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2.2.5 项目变更管理
施工阶段,项目变更可能导致成本的增加。建立严格的变更管理流程,对变更请求进行评估和审批,确保变更的必要性和成本效益。对于批准的变更,及时调整成本预算和施工计划,避免变更带来的成本失控。
2.2.6 成本节约措施
实施成本节约措施,如采用环保材料、优化施工工艺、提高能源效率等,可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总体成本。同时,鼓励施工团队提出成本节约建议,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团队的创新和成本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分析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与问题,本研究揭示了技术更新快速、设备标准不一以及项目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关键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控制策略,包括设计阶段的优化、施工阶段的精细化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强化以及动态造价调整机制的建立。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成本,还能提升工程质量和项目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福波.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造价控制策略探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3年第 11 期 50-52,共 3 页
[2] 苏瑜瑾.针对建筑智能化设备工程造价控制策略分析[J].《中华传奇(下旬)》,2022 年第 15 期 0075-0077,共 3 页
[3] 薛莹莹.智能化高层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4 年第 11 期 147-150,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