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德育场域下乡村中学班主任协同育人策略
钟琳洁
福建省龙岩市岩山学校 364000
一、乡村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德育工作的边缘化倾向
乡村中学班主任普遍面临“多重角色冲突”:除承担主科教学任务外, 65% 以上兼任行政事务或跨学科工作德育工作被挤压到“碎片化时间”。在升学压力下, 72% 的班主任挪用班会课用于文化课补习,德育时间占《中小学德育指南》要求的 1/3 以下。这种“重智轻德”的倾向,使德育沦为教学附庸,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性挑战
乡村中学学生面临三重环境冲击:一是网络媒介的负面影响, 38% 的学生有沉迷网络游戏的不良的网络信息渗透加剧了价值观的扭曲;二是留守家庭的教养缺失, 61% 的稳定的家庭德育引导,形成“情感沙漠”;三是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近年来发生的“缅北骗局”等案件表明,15-17 岁的乡村中学生已成为诈骗分子的潜在目标群体,反映出德育工作的迫切性。
(三)班级管理的结构性缺陷
管理方式滞后。 83% 的班级仍采用“保姆式”“警察式”管理,班主任过分主导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缺失, 42% 的学生表示“在班级管理中缺少话语权”。
制度的有效性不足。班级奖惩制度普遍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的 67% 的班规停留在文字层面,对校园欺凌、滥用手机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约束,造成不良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四)德育方法的创新不足
传统德育工作模式存在“三重脱节”。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德育课仍以理论说教为主的占 71% ;脱离时代发展,未能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价值观引导;脱离了个体的统一化的教育很难满足多元成长的需求。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导致德育亲和力不足, 48% 的学生认为德育内容“与现实无关”。
(五)家校协同机制的断裂
乡村特殊家庭结构加剧协同困境: 34% 的离异家庭和 28% 的隔代抚养家庭存在“教育责任推诿”现象, 56% 的家长在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时采取回避态度。家校交流渠道单一,微信、电话等线上交流占比 81% ,但有效信息转化率不到30% ,传统家访覆盖率只有 19% ,教育合力难以形成。
二、乡村中学班主任德育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德育主体意识,构建价值引领体系
建立德育工作优先级体系。推行“德育时刻表”管理:每周固定 2 课时开展主题德育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如语文课程中本土文化的德育渗透,历史课程中红色基因的传承)。班主任需制定德育工作年度计划,明确八大模块的实施路径,包括理想信念、心理健康、法治安全等。
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实施“班主任德育素养提升工程”:通过每月一次的德育案例研讨、家校交流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育人能力。建立“德育导师制”,班主任以“成长伙伴”的学生的校园生活,如陪同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组织“师生共读”活动等,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成长。
(二)创新班级治理模式,夯实德育制度基础
构建民主协同管理体系推行“三级自治”模式:班务会议:由学生代表、班主任、家长代表组成,每月对班级重大事项进行审议;责任岗制度:设置“纪律观察员”“环保卫士”等 20 类岗位,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成长契约制:制定《班级德育公约》,将行为规范和奖惩措施通过民主协商予以明确。
健全德育评价机制,开发“三维评价体系”:道德认知—情感态度—实践能力。用“德育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发展轨迹,并将测评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倾向。
(三)创新德育实施路径,增强育人实效
开发乡土特色德育课程,挖掘乡村德育资源:农耕文化课程:在校园里开辟一片“责任田”,通过播种、收割等实践锻炼劳动精神;乡贤育人工程:邀请当地道德模范和致富能手开展“田间地头大讲堂”,传递奋斗价值观;红色基因传承:利用当地革命旧址,开展“重走长征路”等浸入式教育。
打造数字化德育平台,打造“线上 + 线下”一体化模式:开设“德育微课堂”:每周推送5 分钟原创短视频,围绕网络素养、防骗等实用主题;建立“心理树洞”平台:通过匿名留言、网上咨询等方式,化解青少年心理困惑;开展“云家访”行动:利用视频连线实现跨地域家校交流,家访覆盖率提高到 60% 以上。
(四)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建立分层交流体系基础层:通过班级微信群和电话实现每周一次的常规交流;重点层:对留守、离婚等特殊家庭实行“每月一访”;发展层:组织“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浸入式互动活动。
实施家长赋能计划开发“乡村家长德育课程包”:必修模块:《青少年心理发育指南》《网络安全保护》;练习模块:“家庭德育微行动”(如制定家规,亲子共读);支持模块:建立“家长互助小组”,优秀家长分享教育心得。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联合村委会、派出所等建立“德育社区”:成立“乡村德育工作站”,开展经常性的法治讲座和安全教育;组织“校企联动”,带领学生到当地企业参观考察,培养职业认知;开发“社会实践地图”,将红色教育基地、农耕体验园等纳入德育版图。
三、结论与展望
乡村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优化,需要从“管理思维”向“成长思维”转变,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协同”。这一研究提出的路径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模式优化和资源整合,提供了破解乡村德育困境的可操作性方案。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德育工作成效的量化考核模式,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促进乡村中学德育工作朝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德育工作的成效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体成长,更关系到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只有把德育融入乡村教育的血脉,才能为乡土少年的成长筑牢价值的基座,让青春在乡村沃土中绽放绚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Z]. 2017.
[2] 李家成 . 乡村中学德育生态的困境与突破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0,40(29): 36-38.
[3] 张忠宝.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专业化路径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S1):121-123.
[4] 吴重涵 . 乡村家校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 [J]. 教育研究 , 2019, 40(05): 118-125.
[5] 陈静静 . 班级民主管理与德育实效研究 [J]. 中小学管理 , 2022(03): 42-44.
[6] 钟启泉 . 德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41(07): 11-17.
[7] 李镇西 .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与反思 [J]. 人民教育 , 2020(15): 34-38.
[8] 王庭照 . 乡村留守儿童德育需求与干预策略 [J]. 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19,35(04): 5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