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陈毅精神对高校青年职业价值观塑造研究

作者

杜婷 魏明悦

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44000

摘要:陈毅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其融入高校青年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本研究将陈毅同志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职业操守等品质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革命精神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陈毅精神;高校青年;职业价值观;塑造

一、 陈毅精神的核心内涵

1.忠心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陈毅同志的革命生涯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解放战争中,他参与指挥淮海、渡江等决定性战役,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不朽功勋。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2】。

2.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的奋斗不息精神

无论是面对白色恐怖还是党内错误路线,陈毅都以"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气概坚守革命信仰。他始终保持理论学习的热情,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正是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支撑他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奋斗。

3.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陈毅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从不以权谋私;他心系百姓、勤政为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陈毅同志用一生践行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展现了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紧密相连的崇高境界。

4.乐观坚韧、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在南方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陈毅以《赣南游击词》中"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的革命豪情激励将士。主政上海期间,他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经济手段,成功稳定新生政权。陈毅将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完美结合,展现了共产党人既敢于斗争又善于创新的政治智慧。

二、陈毅精神与新时代高校青年职业价值观的契合度

1.坚定理想信念:锚定职业发展的精神坐标

新时代的大学生,更需要红色文化的熏陶。将陈毅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能够引导青年超越短期利益考量,树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职业目标,让大学生深刻理解陈毅等革命先辈如何以信仰指引人生选择,从而在职业规划中树立“强国有我”理想追求。

2.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锤炼职业发展的韧性品格

陈毅精神对当下大学生应对职场竞争压力、克服“躺平”心态具有重要启示意义【3】。同时,网络渲染的“速成神话”加剧了职业焦虑。弘扬陈毅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抗压能力与韧性,使其在真实挑战中磨砺意志,形成“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职业品格。

3.践行无私奉献精神:提升职业发展的价值境界

当前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过度关注个人得失,通过将陈毅的无私奉献精神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职业发展中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实现,使其在奉献中体会职业的社会意义,形成“利他即利己”的职业认知。

4.激发开拓创新精神:增强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仍固守“稳定就业”的传统观念,在职场中缺乏主动探索勇气。弘扬陈毅精神,能够激励大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在职业发展中主动求变。

三、陈毅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青年职业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1.理论教育维度:课程思政的深化与拓展

通过“双维度”路径深化陈毅精神育人实效。一是理论维度,构建系统化的“陈毅精神专题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史料分析”的教学方式,深入解读陈毅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当代价值,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认知框架。二是实践维度,创新设计"职业规划+诗词赏析"的沉浸式教学场景。一方面将陈毅精神融入职业发展课程,通过情境模拟、案例研讨等互动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家国同构”的职业观;另一方面开发革命诗词鉴赏模块,让学生在品读“此去泉台招旧部”等经典诗句中,感悟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乐观精神。这种"知信行"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既能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又能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职业使命感。

2.实践养成维度:沉浸式体验与行动转化

通过“品牌实践+资源整合”双路径弘扬陈毅精神。一是在实践层面,打造“陈毅精神工作坊”品牌活动,设计外交谈判、企业管理等情境模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革命精神,培养职业素养。二是在资源整合方面,建立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与陈毅纪念园共建实践基地,开展红色讲解志愿服务;联合企业开发"革命精神与职场能力"特训课程,邀请行业导师进行案例教学。这种“理论-实践-职场”的贯通式培养模式,既能深化学生对陈毅精神的理解,又能切实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实现红色基因传承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3.传播创新维度:新媒体赋能与朋辈影响

构建“数字赋能+榜样引领”的双轨传播模式。一是在数字化传播方面,开发“陈毅精神微课堂”系列短视频,运用情景再现、动画解说等新媒体技术,生动展现陈毅同志的外交智慧、管理艺术等职业素养,通过社交平台实现精准推送和互动传播。二是在榜样示范方面,打造“红色传承人”培育工程:一方面开展“新时代陈毅式青年”评选,挖掘校园内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建立“校友导师库”,邀请在各行各业践行红色精神的优秀校友开展“职场红色故事会”。这种“云端学习+线下实践”的立体化育人模式,既创新了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又增强了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为培养新时代有为青年提供了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刘保中,臧小森.多元化与内卷化:大学生就业意愿变化的趋势分析(2015-2023年)[J].北 京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24(05):21-33.

【2】赵柯.陈毅精神的民族文化元素及其当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01):95-97.

【3】占学慧,王伟芳,俞金,等.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对职业探索的影响: 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 10) : 1576-1582.

作者简介:

杜婷(1992.01-),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魏明悦(1998.0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金项目:成都工业学院校级项目(融媒体视域下成工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3YB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