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蓝图与实践荆棘

作者

叶永莉

重庆市江津区支坪中学

一、 农村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容易忽视学生在品德、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多个维度,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创新实践等,能够引导学生在不同领域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其全面成长。例如,通过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体育活动、科技创新实践等方面的评价,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运动兴趣和创新精神。

2. 适应教育改革趋势

国家教育政策强调立德树人,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农村初中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顺应教育改革大势,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的体现。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农村初中积极响应,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农村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因地制宜的探索

农村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扎根乡土,回应其独特的育人需求和资源禀赋。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应包含以下维度:

思想品德素养: 家国情怀(关注乡村变迁)、诚信友善(邻里互助)、社会责任(参与乡村事务)。

学业发展水平: 基础学科知识掌握、实践应用能力(如农业科技常识)、学习习惯与方法。

身心健康素养: 体质健康达标率、心理韧性(应对留守 / 单亲等压力)、健康生活方式。

艺术素养: 民间艺术兴趣与欣赏(剪纸、地方戏曲等)、基本艺术表现能力。

劳动与社会实践: 家务劳动、校园劳动、农业生产体验、社区志愿服务。

案例一:重庆江津某农村初中 —— “竹乡少年成长档

依托当地丰富的竹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评价体系:

“品德竹”板块: 记录参与“竹乡小卫士”环保活动、敬老院服务情况,由村干部和教师共同评定。

“学业竹”板块: 除学科成绩外,增设“竹艺设计与制作”课程表现评价(动手能力、创意)。

“实践竹”板块: 设立“笋王争霸”(参与家庭竹林劳作)、“竹编传习小能手”等实践项目,由家长和手工艺人评价。

“身心竹”板块: 关注耐力(爬山、竹林徒步)与抗压能力(定期心理小问卷)。

实施工具: 采用“线上平台 + 实物成长袋”结合,方便家长(部分在外务工)通过手机端参与评价留言。教师定期组织“竹乡少年成长分享会”,展示档案内容。

三、数据揭示的现实:农村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普遍困境

2024 年一项覆盖东、中、西部 12 省 36 所农村初中的调研数据显示(样本量:教师 1026 人,学生 5620 人,家长 4380 人):

认知鸿沟: 仅 18.2% 的农村家长表示“非常了解”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与内容,远低于城市样本的 67.5% 。 72.1% 的家长认为“升学主要看分数,这个(综评)不重要”。

资源匮乏: 71.3% 的农村教师表示“缺乏专业培训,不知如何科学评价艺术、实践等维度”。 85.6% 的学校反映“缺乏稳定的信息化平台支持评价过程管理与数据分析”。

实施阻力:

大班额问题: 平均班额 50 人,教师坦言“给每个学生写个性化评语耗时巨大”( 89.4% 教师认同)。

过程性评价难: 76.8% 的教师认为“缺乏有效工具和精力追踪记录学生日常表现”。

评价结果应用窄化: 尽管 93.5% 的学校按要求将综评结果录入学生档案,但真正将其作为评优评先、升学重要参考依据的仅占 28.7% 。其“软约束”地位显著。

四、落地生根的挑战:来自田野的深度叩问

案例二:河南某县农村初中 ——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班主任

张老师担任初三班主任,班额58 人。学校要求使用市级统一综评平台

挑战 1 : 平台需上传大量佐证材料(活动照片、作品等)。许多学生家里无智能手机或网络不畅,材料收集不全。

挑战 2 : 艺术评价要求记录学生参与校艺术节表现。学校缺乏专业艺术教师,艺术节活动单一,难以覆盖所有学生。

挑战 3 : 张老师需每月为每个学生写发展性评语。“58 份评语,常常要熬夜到凌晨,难免流于形式,针对性不足。”她苦笑着说。

挑战 4 : 期末需家长在平台确认签字。近 2/3 学生父母在外务工,由祖辈监护,不懂操作智能手机,沟通成本巨大。

挑战 5 :学生难以按要求接受培养。由于信息数字科技的时代冲击,学生的视野被各种资源诱惑,对时代需求人才的培养要求不配合。

案例三:贵州山区某寄宿制初中 —— “钱从哪里来?”的校长困境

李校长(化名)深知综评重要性,想引入一套简易的校本评价工具:

困境1 : 学校经费紧张,无力购买或定制专业评价系统。

困境 2 : 想开展“农耕体验”实践评价,但缺乏安全场地和专业指导老师,担心安全风险和责任。

困境3 : 部分教师年龄偏大,信息化应用能力弱,对电子化评价有抵触情绪。

困境4 : 家长普遍对“非分数”评价不理解,认为“耽误孩子学习时间”。

五、破局之道:构建“乡土化、可操作、有温度”的农村综评体系

1. 简化指标,突出乡土特色: 避免“城市模板”照搬。减少华而不实的指标,强化如“劳动习惯(家务 / 农务)”、“乡土认同”、“抗逆能力”等符合农村实际和育人需求的维度。评价标准描述要具体、易懂(如:能熟练掌握 3 种常见农作物种植要点;能独立为留守老人做一次饭并打扫卫生;熟悉使用规定农具,比如无人机操控、电子修剪钳使用等)。

2. 强化校本培训,赋能乡村教师: 开发针对农村教师的实操性培训资源(如:如何观察记录学生日常行为、如何撰写发展性评语、如何利用简易工具进行过程性评价)。建立县域内“综评骨干教师”流动指导机制。

3. 创新工具,降低技术门槛: 推广“低技术解决方案”:

设计简易的纸质《学生成长周记 / 月记表》,由学生自主记录、同伴互评、教师抽检。利用微信群、钉钉等普及工具进行关键事件记录(语音、图片、小视频)和家校沟通。发轻量级、离线可用的地方性APP 或小程序。

4. 多元主体参与,弥合认知鸿沟:

家长: 编写通俗易懂的《家长明白纸》,利用赶集日、线上直播、家访进行宣讲。设计便于祖辈参与的简单评价任务(如:孩子本周家务做得如何?)。

社区: 邀请村干部、乡贤、本地工匠参与特定项目评价(如社区服务、地方技艺学习)。

5. 强化结果运用,提升“含金量”:

推动将综评结果作为农村高中“指标到校”分配、优质中职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

校内大力表彰在思想品德、劳动实践、艺术乡土特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乡村好少年”,树立榜样。

加大专项投入,保障基本需求: 上级财政设立农村学校综评专项经费,用于简易平台运维、教师培训、特色实践活动开展、购买必要耗材(如记录本、简易手工材料)。

结语:一场静待花开的乡土育人变革

构建与实施农村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绝非一日之功,更非技术层面的简单移植。它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革新,是对乡土育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与肯定。当“竹乡少年”在劳动中体悟匠心,当河南的班主任在简化流程后能更专注于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当贵州山区的孩子在有限的条件下其品德与劳动付出也能被看见、被珍视,这场变革才真正触及了教育的核心——促进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在乡土滋养中焕发光彩。

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观念的藩篱需要持续打破,资源的洼地亟待填平,评价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仍需淬炼。然而,每一份立足乡土、务实创新的探索,都在为农村孩子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更丰盈人生的大门。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构建,更是一场关乎教育公平、乡村振兴与民族未来的静待花开的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