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管理的路径探索
罗钧元
宁乡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 湖南省宁乡市 410600
一、扎实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核心举措。近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有效改善了民生。然而,部分项目暴露出的渗漏、空鼓、材料不达标等质量问题,不仅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更对住户的居住安全与生活品质造成隐患。确保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过硬”,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住房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二、当前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1. 建设周期与成本压力突出。保障房项目常面临严格的交付时限和相对有限的造价控制,在“赶工期”和“控成本”的双重压力下,易诱发简化程序、压缩合理工期、选用低价劣质材料等风险行为。
2. 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不足。设计阶段标准化设计深度不够或与实际脱节,忽视特使用功能需求(如适老化、无障碍),为后续施工埋下隐患。招标采购环节过度依赖“最低价中标”,忽视企业技术实力与过往质量信誉,可能导致履约能力不足的施工单位入场。施工过程监管中监理单位独立性、权威性不足,旁站、巡视流于形式;隐蔽工程验收把关不严;对分包单位管理薄弱。
3. 主体责任落实与追溯机制待强化。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五方主体责任边界不够清晰,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出现问题后追责困难。
4. 监管力量与效能有待提升。 政府质量监督机构人员、技术手段有限,难以对所有项目、所有环节实施高强度、全覆盖的有效监督。信息化、智能化监管手段应用不足。
三、加强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对策
1. 健全法规标准体系,筑牢制度根基。强化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或条例。完善标准规范,加快制定和修订覆盖保障房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特别强化对结构安全、使用功能、绿色节能、耐久性能的要求。大力推广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化建造方式,从源头上提升品质与效率。优化招标采购机制,推行“技术标”与“商务标”综合评审,加大质量信誉、技术方案、过往业绩等指标的权重,实施“优质优价”,避免唯低价是取。探索建立保障房优质承包商名录。
2. 强化全过程闭环管理,突出关键环节控制。保障性住房质量管理需要从设计、材料、施工到验收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达标。一是加强前期设计,设计单位应充分考虑保障性住房的使用功能和居住需求,应进行多方案比选,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设计缺陷导致的施工难题和后期使用问题。同时推行设计回访制度,及时解决施工中暴露的设计问题。二是严控施工过程。
在施工阶段,应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包括施工工艺的规范化、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等。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明确各工序的质量标准和验收要求,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三是压实监理责任,提升监理地位,赋予其对关键工序、隐蔽工程、材料验收的“一票否决权”,严格落实监理报告制度。四是严格落实政府监督对监理履职情况的再监督,政府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要指定专业人员,按照规定的比率对本地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的质量安全和监理工作进行核查,对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现状以及监理工作的真实性进行核查。五是强化材料设备管控。严格执行材料进场联合验收、见证取样送检制度。推广使用物联网技术对主要建材(如钢筋、混凝土)进行源头追溯和流向监控。建立供应商“黑名单”。六是严格验收把关。强化分户验收制度,确保每套住房达到交付标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竣工验收评估方式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
创新应用信息技术,赋能智慧监管。一是加快建设“智慧工地”。 广泛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设计协同、碰撞检查、施工模拟和可视化交底。部署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人员定位、设备状态监测等物联网设备,实现施工过程关键要素的实时感知与预警。二是用好质量监管平台。目前,大部分城市已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平台,实现项目信息、监管记录、检测报告、问题整改、信用评价等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动态管理。保障性住房项目应充分运用监管平台大数据分析识别质量风险点。三是探索数字化验收。利用移动终端APP、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辅助现场验收,提高效率和精度。探索基于BIM 模型的竣工交付和运维管理。
4. 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健全信用与惩戒机制。
一是厘清并强化五方责任。严格落实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勘察设计单位主体责任、施工单位主体责任、监理单位监理责任。推行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和竣工后永久性标牌制度。
二是构建质量信用体系。建立涵盖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材料供应等单位的保障房工程质量信用档案。将质量履约情况与企业资质、招投标资格、评优评奖等紧密挂钩。
三是加大监督执法与惩戒力度。政府监督部门采取“双随机、一公开”与重点监管相结合方式,增加飞行检查频次。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和严重质量问题,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实施罚款、停业整顿、限制市场准入、吊销资质直至追究刑责等综合惩戒。定期公开曝光典型案例。
5. 构建多元共治格局,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住户代表担任质量社会监督员,参与关键节点检查。探索购买第三方质量巡查评估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团体标准、推广先进工法、组织技能培训、倡导诚信自律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保障性住房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安居梦想。加强其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涉及制度、技术、责任、监督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在健全法规标准、强化全过程精细化管控、拥抱信息技术创新、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构建多元共治格局上持续发力,方能真正筑牢保障房的质量根基,将每一套保障房都打造成经得起时间和人民检验的“放心房”、“暖心房”,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居住保障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 [Z]. 2021.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Z]. ( 最新修订版 ).
[3] 王建国 , 李华 . 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 [J].建筑经济 , 2022, 43(10): 120-124.
[4] 张伟. BIM 技术在保障房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2023, 37(02): 88-92.
[5] 陈明 . 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新型监管机制探讨 [J]. 中国建设信息化 , 2021, (18):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