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地域性的闽南传统民居要素研究与自由转译

作者

王蓉蓉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0

   

闽南民居不同于中国内陆地区其他民居风格,其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具有沿海城市的特征。建构类型虽然遵循并延续中国传统古建的木构技艺,多采用抬梁式、穿斗式木结构,但是在细节工艺等其他要素上也充分展现了闽南海洋文化特征。

1 地理与人文因素的影响:

1.1 地理要素

按现代地理要素划分,闽南地区包括福建南部的泉州市、漳州市以及厦门市。福建全境皆山,但闽南负山面海,拥有福建“四大平原”中 的两块,自然条件优越。而从人文要素角度,闽南也可作为文化单元,以闽南语作为链接要素。追根溯源,闽南地区最早的民居应该是闵越族(闽南宗族意识),发展于汉唐时期。借助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国历史上地理航海技术的发展,闽南地区的港口在南宋和元朝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地理文化的发展,又推动了民居技艺的交融与发展。因此闽南建筑在继承传统建筑类型与风格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古今融汇的建筑风格。

1.2 人文要素

“山多地少、详海求生”是闽南独有的地域人文特色。独特的地域特征,使得闽南地域的各类人文发展,都带有其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民居建筑最为建筑文化,在历史中的演变更为直观。闽南民居建筑是闽南人的文化特征的物质性展示,更深入的了解闽南传统民居,才更能了解历史上的闽南文化。

2 空间布局

闽南宗族意识的影响下,其建筑空间具有特殊的地域性色彩。根据时代的发展脉络,闽南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建筑空间可以分为两大风格。一类是以朱红色为主基调的传统建筑风格:比如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大片的红砖建筑蔚为壮观,展现着闽南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民间工匠才情。另一类则是充满欧陆风情的洋楼,展示这现代化风情。前者通常以闽南古厝为典型代表,具有中国传统屋舍的空间布局特色,展现传统民居的空间特点。后者则作为时代结合的产物,受制于历史地理要素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包容与发展。

2.1 传统古厝

古厝的建筑布局,与传统建筑空间类似,采用传统开间布局。其民居多为三至五开间作为基础建筑单元。建筑采取坐北朝南的布局特色,对称布局,呈现中轴对称布局、前埕后厝。空间进深,以合院为空间组织脉络,多采用三、四合院为基础。中间布局的合院天井为核心,中心置入景观庭院,激活不同空间区域的生活层次。

除却主脉络单元的“开间、进深”布局特色,传统闽南古厝,多在主院落空间两侧设置护厝的形式,满足辅助功能空间的需求。护搓开间进深较窄,与主院落空间通过窄天井连接。均衡布局的次天井,满足护厝空间的采光及通风需求,提高整体空间的舒适度。

在闽南古厝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建筑多沿续传统空间的布局思路,以厅堂空间为主,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2 西式洋楼

闽南西式洋楼的发展起源于近代史的发展,随着二十世纪初闽南人民向外寻求发展途径,带动着建筑风格的发展与演变。西式的洋楼风格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展开特有的发展脉络。在闽南,西式洋楼又被称之为“番仔楼”,多采用外廊骑楼式样,建筑空间区别于传统建筑风格的纵横向在地发展模式,开始从竖向上向上发展。

在留存至今的传统闽南村落中,西式洋楼多以二层建筑为主,呈现这开敞外向的建筑空间特征,内部空间紧凑,常采用外廊式的布局方式。在平面布局中,以最为突出的“四房看厅”为典型特征。以“厅堂”为主要功能空间,四周布局为次要功能用房,空间规整,中轴对称。

西式洋楼风格的引入,并未完全摒弃闽南传统建筑风格,而是体现了闽南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融合西式发展特色,结合传统特征,形成了另一种建筑风格形式。

西式洋楼与传统古厝并不冲突与对立,反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两者都代表闽南民居的发展与起源,两者共同组成闽南民居的发展脉络。

3 屋面形式

3.1 坡屋顶

闽南地区临海靠山,气候为海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因此在屋面形式中,闽南传统建筑多采用坡屋顶的结构形式,一般屋顶坡度较大,有利于排水。在坡屋顶的形式中,较长出现的坡屋顶形式为悬山式及硬山式。

悬山式屋顶,又被称之为“挑山”,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之外,五脊两坡。这种屋面形式比硬山等级略高,悬挑出的屋脊造型,能起到一定的保护山墙的作用。硬山式屋顶,也为两坡屋顶,但屋顶两端与山墙平齐,不出挑。其山墙高于屋面,可兼做封火墙,有利于防火作用,也是较为普遍的民居屋面形式。

闽南地区屋面瓦的选取则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红瓦为主,另一种则为普通青瓦。通常屋面瓦的选取常常根据村落族群的发展,采取统一的处理方式。交响辉映的屋面形式,都构成闽南传统民居的地域性特色。

3.2 屋脊造型

闽南的屋脊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屋脊,其丰富多彩的造型也是闽南地区的地域性表达。屋脊根据造型分类,多为燕尾脊及马背脊两大类较为突出及常见。燕尾脊常为屋顶正脊,呈曲线形状,两端向上翘起。山墙面可结合马背脊,形成特殊的屋顶造型。马背脊,则多为硬山屋顶形式采用,线条弯曲融合,常伴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象征一样。

屋脊造型结合剪瓷雕、山花等装饰造型,进一步丰富闽南屋顶的技艺。在造型上,则多采用颜色鲜艳、色彩华丽的纹样作为装饰,体现闽南人民对于建筑美学的理解与展示。

4 建筑材料

经历史演变,传统闽南建筑材料多采用红砖白石,色彩鲜艳,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色。

4.1 传统红砖与烟炙砖

闽南最为独特且具有代表性的造型为红砖文化。此类红砖主要为传统红砖及烟炙砖。其中烟炙砖最为特殊,其选用田间朱砂泥制成砖坯入窑,添加草木灰烧制而成,因其表面附着黑色烟熏纹,故而被民间称为“烟灸砖”。在闽南建筑中,常采用两者相互有规律的堆叠共同形成具有特殊纹样的建筑立面。

4.2 蚝壳墙

蚝壳墙,顾名思义取材自生蚝。通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后,作为特殊的建筑材料,嵌入立面之中。此类建筑材料盛行主要原因在于珠三角地区盛产生蚝,就地取材有利于建筑材料生产的便捷。在艺术性上,蚝壳墙极具线条感和雕塑感,是闽南地区的特殊工艺之一。

4.3 出砖入石

“出砖入石”也是闽南建筑的一种特有的建筑方式,其建筑材料主要由形状各异的石材、传统红砖以及瓦片共同组成。通过三者之前的交错堆叠,构筑成建筑的立面造型,堆砌方式虽无明确规律但具有其特殊的艺术性。此类建筑多用于闽南建筑外墙及栏杆等处,是闽南建筑特殊造型之一。

5 现代化转译的可能性

本文以地域性为切入点,重点解读了闽南民居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建筑特色。这些建筑空间、造型、工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着特殊的闽南文化特征,伴随着 21 世纪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这些特征需要更深层次的被解读转移。伴随着对地域性特征的解读,闽南建筑的发展将呈现更加多元包容的趋势。

在现代化的转移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更为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对闽南地区的建筑文化作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对空间、第五立面、造型特色等建筑要素转移,从而实现建筑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苏豫 , 王绍森 . 理解闽南文化关注地域创作 [J]. 城市建筑 ,2018,(22):18-20.

[2] 林鹏鸿 , 庄岩 . 建筑创作与闽南地域性建筑文化的传承 [J]. 建筑科学 ,2017,33(09):129-134.

[3] 刘顺平 . 传统闽南建筑元素在闽南地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J]. 江西建材 ,2022,(11):196-197+202.

[4] 丁锐晗. 鼓浪屿近代洋楼中式平面衍化研究[D]. 华侨大学,2022.

[5] 李立新 , 张思文 . 基于分形理论的“新闽南”建筑创作解析 [J]. 新建筑 ,2020,(03):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