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与创新路径研究
张丽丽
潍坊学院
引言
高校数字图书馆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资源存储、传播与创新的核心平台,在支持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高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探索其创新路径,对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现状
(一)资源建设成果
1 基础资源建设
多数高校数字图书馆已构建起涵盖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多种类型的基础资源库。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截至 2024 年,其电子图书总量超过 800 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达 8 万余种,为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文献资源。
2 特色资源建设
各高校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与地域文化,积极建设特色资源库。北京大学图书馆依托其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打造了 “中国古文献资源库”,收录大量珍稀古籍、碑帖拓片等数字化资源;武汉大学图书馆利用其在测绘、水利等学科的优势,建设了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库”,集中展示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3. 获取资源整合
越来越多的高校数字图书馆重视开放获取资源的整合,将 arXiv、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等平台上的优质学术资源纳入馆藏体系。复旦大学图书馆通过建立开放获取资源导航系统,帮助师生快速定位和获取相关资源,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种类和数量。
(二)服务模式创新
学科服务深化
高校数字图书馆积极开展学科服务,配备专业的学科馆员,为不同学科的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深入各院系,与学科教师建立紧密联系,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制定资源采购计划,提供学科情报分析、科研数据管理等服务,有力支持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
2. 嵌入式教学服务
部分高校数字图书馆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南京大学图书馆与多个院系合作,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设计相应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 移动服务拓展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高校数字图书馆纷纷推出移动应用程序和微信小程序。浙江大学图书馆的移动 APP 具备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借阅查询、讲座预约等功能,还开发了 “移动展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和文化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移动服务体验。
(三)技术应用实践
大数据技术应用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优化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通过分析师生的资源访问记录、借阅行为等数据,了解用户的需求偏好,优化资源采购策略和服务布局;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图书馆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管理效率。
2.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升级带来新动力。中山大学图书馆引入智能客服系统,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自动回答师生关于资源检索、借阅规则等常见问题,提高服务效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文献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为其精准推荐相关文献。
3. 区块链技术应用
区块链技术在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版权保护和资源共享方面展现出应用潜力。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资源版权保护平台,通过分布式账本记录资源的版权信息和使用情况,确保资源的合法使用;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实现校际间数字资源的安全共享。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整合与共享难题
高校内部各院系、研究机构往往拥有各自的数据库和资源库,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实现有效整合与共享。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数据格式、元数据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增加了资源整合的难度;校际之间的数字资源共享也面临着版权保护、利益分配等问题,阻碍了资源共享的进一步推进。
(二)服务精准性与个性化不足
尽管高校数字图书馆在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但在服务的精准性和个性化方面仍有待提高。部分图书馆对用户需求的分析不够深入,提供的服务未能真正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在跟踪学科前沿动态、提供高端情报服务等方面存在欠缺;信息素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未能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开展差异化教学。
(三)技术应用与人才储备瓶颈
虽然新兴技术在高校数字图书馆中有一定应用,但在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显不足。一些图书馆对新技术的应用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技术更新换代快,图书馆在技术选型和应用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此外,高校数字图书馆缺乏既懂图书馆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储备不足限制了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三、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优化资源建设与整合统一标准规范
高校应制定统一的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包括数据格式、元数据标准、资源描述规则等,确保校内各部门资源库的兼容性和可整合性。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各院系、研究机构共同参与资源建设,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和统一检索。
2. 加强校际合作
推动高校之间建立数字资源共享联盟,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资源共享的范围、方式和版权保护等问题。利用云计算、分布式存储等技术,搭建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深化服务创新与个性化
精准用户需求分析
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分析师生的学习和研究行为,构建详细的用户画像,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资源推荐、服务定制和知识导航,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满意度。
2. 拓展学科服务深度
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提高学科馆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学科馆员要深入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师生科研需求,提供学科情报分析、科研成果评价、科研数据管理等高端服务;与学科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
3. 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差异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慕课、微课等在线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推动技术融合与人才培养
加强技术创新应用
密切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开发适合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技术解决方案,推动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
2. 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加强图书馆学与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既懂图书馆业务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定期组织图书馆员参加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优化资源建设与整合、深化服务创新与个性化、推动技术融合与人才培养等创新路径,高校数字图书馆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焕文。图书馆学导论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