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究

作者

夏青 马斌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产教融合作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究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提出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教融合作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价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效果,构建一套符合数字经济背景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一)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影响

数字经济以其高效、便捷、智能的特点,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数字经济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使得产教融合更加便捷高效。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一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二是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脱节,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三是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四是实训基地建设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需求;五是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和规范产教融合实践。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指标选取上,要充分考虑数字经济的特征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际需求,确保指标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同时,评价方法的选择也应遵循科学原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二)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产教融合的多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指标设计上,要注重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确保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同时,评价过程也应注重系统性,从整体上把握产教融合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和提升产教融合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三)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便于高职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在指标选取上,要注重指标的可测量性和可获取性,确保指标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评价方法的实施也应简便易行,降低操作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评价效率。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学校治理

学校治理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基石,主要考察高职院校在此方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这包括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建设是否健全、流程是否规范以及合作成果是否显著;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执行力度是否到位以及监管机制是否有效;对产教融合合作项目的监管和评估是否严格、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公正。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产教融合的核心要素,主要考察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包括课程体系是否符合产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是否紧密;教学内容是否及时更新、是否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比重是否合理、环节是否完善以及效果是否显著。

(三)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产教融合的关键因素,主要考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素质和能力。包括教师的行业背景是否丰富、是否具备行业经验和技能以及是否能够将行业知识融入教学中;教师的实践经验是否丰富、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否高超、教学方法是否先进以及教学效果是否显著。

(四)实训基地与设备

实训基地与设备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主要考察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和设备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包括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否规范、布局是否合理以及设施是否完善;设备的先进性是否满足教学需求、实用性是否强以及是否易于操作和维护;实训基地的管理是否规范、维护是否及时以及是否能够保证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

(五)社会服务与创新创业

社会服务与创新创业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拓展领域,主要考察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表现。包括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是否紧密、是否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以及是否能够为社会提供有力支持;学校社会服务的范围是否广泛、效果是否显著以及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实践活动是否丰富以及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五、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与展望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评价指标体系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为学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帮助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明确合作目标、内容和方式,还能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同时,该体系还能科学地评估产教融合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等方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还能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推动学校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和新方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等活动,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展望

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的深入,完善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关键一环,学校需根据实际情况修订指标,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引入新评价方法和指标以提升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为产教融合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并实时监测评估实施效果。此外,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经验,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已成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助力产教融合向国际化、深层次、宽领域发展。

六、结论

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影响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包括学校治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训基地与设备、社会服务与创新创业等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可以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的深入推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推动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范晓东. 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 (24): 84-86.

[2] 李昕一. 数字经济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2 (06): 35-40+46.

基金项目(课题):2024中物联物流教改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类专业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与实践、JZW2024191

作者简介:夏青(1988年4月),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