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的策略与问题
夏水华
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 浙江 杭州 311400
随着产业结构优化与电商生态发展,网络营销已成为企业选才的重要方向。《网络营销》课程在培养学生策划、推广和数据分析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课程实践常受内容更新滞后、缺乏真实场景与资源单一等问题困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课程内容生成、个性化学习和互动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也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深度转型。
一、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AI 辅助课程内容构建
《网络营销》课程紧跟行业发展,内容更新频繁,传统教材往往难以及时反映新兴平台和工具。AI 技术的引入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以 Deepseek 为例,教师可快速生成“直播脚本设计”“短视频创意方案”“用户画像分析”等专题资料,作为课堂案例或项目任务。学生也可基于同一产品设定,借助 AI 生成多种定位文案,如功能导向型、情感驱动型、场景结合型,再通过实际测试对比转化效果,从中优化内容表达
。此外,使用豆包在图片等视觉内容制作方面也具显著优势。
(二)AI 辅助教学过程与课堂互动设计
AI 工具可在教学组织中承担“智能助教”角色,提升课堂互动性与模拟实操的真实感。在“直播带货实训”模块中,教师可利用 AI 语音生成平台(如腾讯智播)构建虚拟买家角色,模拟弹幕提问、评论互动及中差评反馈,学生需实时应对,提高其营销表达与应变能力。此外,通过 AI 学习推荐系统,可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和进度推送差异化任务。学习表现优秀者可挑战如“多平台整合营销策略分析”类项目,基础较弱者则完成如“详情页优化设计”等目标明确的实操任务,实现教学任务的分层实施与个性化引导。
(三)AI 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评估反馈
传统课程往往侧重结果评价,忽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差异。通过 AI 学习分析系统,可记录学生在各项目环节中的参与频率、提交节奏与协作质量,构建数据化学习画像,动态生成个性化指导建议与阶段性反馈。在文案类作业评估中,引入智能批改系统,AI 可识别文案中的关键词覆盖率、逻辑结构、情感张力与转化意图,并根据“CTA使用频率”“受众场景匹配度”等指标给予评分和优化建议。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一)技术门槛与教师能力适配问题
尽管 AI 工具功能强大,但职业教育教师在技术理解与操作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一些教师缺乏对 AI 生成内容的辨别力,甚至将内容未经筛选直接用于教学,易导致教学偏差。目前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AI 教学培训体系,教师多依赖自学探索,影响教学设计质量。尤其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需掌握 AI 参与下的任务分解与流程管理能力。例如在“短视频策划”实训中,教师需合理安排 AI 生成文案、学生优化润色、AI 生成配音、学生调整节奏等步骤,对教学组织与技术掌握提出更高要求。
(二)学生使用AI 的依赖性与创造力削弱风险
AI 工具虽然提高了内容生成效率,但也让部分学生形成依赖,忽视了思维过程与内容打磨。例如在文案撰写中,部分学生直接提交 AI生成结果,缺乏逻辑推敲与市场适配判断,作业质量趋同、创意不足。以“品牌命名实训”为例,教师发现约七成作品源自相似 AI 词根组合,缺乏文化内涵与调研基础。这反映出 AI 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创作的替代者,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原创意识与审辨能力。
(三)AI 工具的局限性与适配度问题
当前主流 AI 多为通用模型,难以精准适配网络营销的教学场景。以“社交媒体广告投放效果分析”为例,AI 往往无法处理如平台推荐机制、KOL 调性、互动频次等隐性要素,生成建议易陷入模板化,缺乏专业深度。此外,AI 存在“事实幻觉”风险,如将 B2B 产品推荐至不匹配的平台,显示其对行业语境的理解仍有限。教学中必须辅以人工审核,确保生成内容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四)数据隐私与伦理问题
大多数 AI 工具在使用过程中需上传用户数据,若涉及学生作业或企业案例,易引发隐私与版权纠纷。如学生在使用 AI 生成图像、文案、配音素材时,可能因套用现有风格或素材导致潜在侵权。以 Midjourney生成图像为例,若无版权意识,容易侵犯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为此,应在教学中加强版权与数据伦理教育,明确 AI 内容使用边界,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三、基于AI 技术优化《网络营销实务》课程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AI+ 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框架
为了突破传统“知识灌输—课后作业—集中评分”的线性教学模式,建议在《网络营销》课程中构建“AI 支持—任务驱动—评价反馈”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框架,推动教学场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2]。例如,在“新品上市营销方案实训”项目中,可分阶段引入 AI 协同:阶段一,学生使用 AI 数据洞察工具(如百度千帆平台或阿里妈妈营销助手)分析产品类目趋势、用户兴趣画像与竞品差异点,并辅助 AI 生成目标用户标签组与核心卖点清单;阶段二,在明确定位基础上,学生独立撰写产品文案与广告语,借助 AI 语言模型(如 ChatGPT 4.0)生成多版本内容进行对比、提炼;阶段三,利用 A/B 测试模拟器或AI 转化率预测引擎,进行不同方案预估效果分析,并基于数据反馈进行内容与形式的迭代优化;阶段四,教师基于教学目标与 AI 评估结果共同开展点评,形成全过程闭环反馈。
(二)提升教师AI 素养,打造“双师型+AI”教学团队
教师是 AI 教学落地的关键角色,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 AI 工具的使用深度与课堂效果。当前多数教师在 AI 内容生成原理、风险防范及教学设计方面仍缺乏系统训练,因此学校应构建以“AI 教育技术赋能”为核心的教师发展计划。培训内容应包括语言模型工作机制、提示词设计(prompt engineering)、生成内容验证方法以及与课程资源整合的技术路径。例如,开设“营销案例 AI 共创实训营”,让教师掌握如何基于 AI 生成脚本、短视频文案与社媒运营计划,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场景再设计。除此之外,建议学校通过组建“双师型 +AI 顾问”协同团队,即由营销专业教师、技术支持人员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项目组织。在“多平台整合营销策略”课程中,可由企业导师提供实战数据与平台规则,由 AI 顾问辅助搭建教学工具接口,再由专业教师组织教学实施,从而提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教学的技术落地水平。
(三)引导学生理性使用AI,重构评价机制
随着 AI 使用的普及,学生对内容生成工具的依赖性显著增强,给教学评价与学术诚信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为避免学生一键生成、无思考提交作业的现象,需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引入“AI 使用记录”与“内容修改说明”两个关键维度。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提交营销文案、品牌策略等作业时,需同步提交 AI 生成原始稿,以及一份“修改说明书”,内容包括生成逻辑、修改原因、受众适配分析与原创增值点。例如,一位学生基于 AI 生成的产品介绍,增加了用户痛点情景与本地化语言表达,使转化率显著提升,教师可据此给予高评价。此外,课程应引入“内容原创性检测”机制,利用如 Wisedu、PaperPass 等工具,对文字内容进行相似度检测,辅以教师人工评阅,确保AI 使用在“辅助”而非“替代”的合理范畴内。
(四)探索AI 本土化教学平台与案例库建设
当前大部分 AI 工具多为通用型系统,在适配本地电商环境与课程教学目标方面存在不足。为此,建议高校与本地电商企业、AI 科技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契合教学需求的 AI 平台与实践案例库。例如,“人”“货”“场”是开展网络直播时直播间内最重要的三大要素。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数字人主播”的产生和应用。数字人主播可以自动讲解商品,根据关键词提示回复问题,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直播,降低了品牌的直播成本。例如,百度优选的数字人直播解决方案“慧播星”,个性化定制数字人主播、数字人直播间,极大地提升了直播效率[3]。如“短视频爆款打造项目”(基于抖音河南区域投放数据),“AI 客服应答优化项目”(基于某跨境电商平台英文语料库)等。通过“仿真—实操—反馈—优化”的路径,让学生积累真实操作经验,实现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转化的有效落地。
总结:人工智能技术为《网络营销》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多维升级。 AI 在提升教学效率、丰富实践环节和实现个性化学习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但其应用仍面临教师适应力不足、学生依赖性增强、工具适配度有限等现实问题。未来应加强教师培训、优化教学设计并完善监管机制,推动 AI 与网络营销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贺耕 , 黄铮 . 浅析人工智能在数字营销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数字营销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J]. 中国商论 ,2024,(05):111- 114.
[2] 李琦 . 互联网时代下技术在数字营销中的作用探析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05):115- 116.
[3] 毛雪 . 人工智能助力网络直播营销:应用场景与前景展望—以抖音电商为例 [J]. 商场现代化 ,2024,(19):79- 83.
作者简介: 夏水华(1980- 03)女,汉族, 嘉兴人, 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