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域下绘本讲述的美育浸润路径探析
胡君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小学 湖南长沙 410011
在儿童教育中,美育(审美教育)通过培养感知力、情感表达和创造力,成为塑造完整人格的关键。绘本以其图文结合的独特形式,成为儿童美育的重要载体。在书香阅读中,在平日生活里,我们教者要用艺术的方式引领孩子们进步。历经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阅读所得,我知道:用故事,用儿歌,用文学艺术的干净的语言引领孩子们有一个向上向善的内心世界。用绘本故事的叙事性语言提醒孩子构建自己的行为规范。在班级中,我一直这样陪伴孩子们成长。
一、绘本在儿童美育中的核心价值
绘本以“图像优先”的叙事逻辑,与儿童认知特点高度契合,其美育价值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在视觉层面,通过《小蓝和小黄》的色块碰撞与《好饿的毛毛虫》的渐变色谱,构建起儿童对色彩秩序与形态美学的原始感知;在情感维度,《猜猜我有多爱你》的肢体叙事将抽象爱意转化为具象互动,《我的情绪小怪兽》则以色彩符号搭建情感认知框架,形成诗意化的情感启蒙;更富创造性的是其思维孵化功能,无字书《海浪》借潮汐意象激发叙事想象,《森林大熊》通过季节细节暗含自然规律,这种留白艺术与隐喻表达为儿童预留了开放式解读空间,使绘本阅读成为审美感知、情感共鸣与思维生长的复合型育人过程。
二、当前绘本美育教学的主要问题
尽管绘本具有显著的美育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实践误区。例如,在审美引导方面,教师往往过于关注故事情节的讲解,而忽视了画面细节的审美价值。以《蚂蚁和西瓜》教学为例,教师可能仅强调“团结合作”的主题,却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蚂蚁搬运时的动态造型美,如弓腰、托举等姿态。此外,互动体验也常趋于单一化,课堂活动多局限于朗读与问答,缺乏多感官联动的设计。比如,在《彩虹鱼》的教学中,教师可能未充分利用亮片材料来模拟鳞片的光泽,从而错失了触觉审美体验的机会。最后,创作表达也往往程式化,延伸活动常以临摹填色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例如,在《花婆婆》的课后活动中,教师可能仅要求学生复制鲁冰花的造型,而未鼓励他们运用综合材料来创作“让世界变美”的个性化方案。
三、浸润式绘本美育的实践探索
1. 用儿童视域下美好的文学语言引导孩子感悟,保护环境是善良的举动
班主任的语言不仅应是真的、善的,而且应该是“美”的,即给学生审美的感受和熏陶,以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美或形式美。二是内在美或内容美,这是班主任语言美的本质方面,它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在课内外,一直给孩子一种熏陶,一种浸染,并用各种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有一天,我看见一群衣着朴素,生活简单的环卫工人,他们在城市中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们双手布满老茧,脸上刻着皱纹,吃着粗茶淡饭,却为了捡起掉进下水沟里的一片纸,弄伤了手,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同时讲述了美国玛格丽的绘本《杰德爷爷的理发店》,孩子们在绘本的故事里知道了杰德爷爷总是帮助穷苦的人们理发,每天辛辛苦苦奔波,只是为了一个朴素的理想: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理发店,有明亮的镜子,更好地为大家理发。这样的人是配拥有这样一个朴素而干净的理想的,在老师文学语言的熏陶下,有孩子听着故事哭了,我问为什么,孩子说:“杰德爷爷太好了!”老师用故事的方式,用文学优美的语言讲述,孩子们动了情,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感动,怎样的举动是最有价值的……正确的价值观,多帮帮别人,不能随地乱扔纸屑等行为准则以抒情的方式浸润孩子的心田,用文学艺术美好的方式在滋润着我和孩子们……作为教者,我们一直在引导孩子们做着善举,我们在心中渴望真善美发芽。
2. 用儿童视域下温暖的绘本语言坚守,引导孩子坚持一种良习
班主任站在儿童的视角,用温暖的语言,在下班时间慰问班上生病受伤的孩子;我们班主任抓住学校每一次活动的契机,用温柔的语言表扬每一位孩子,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班主任老师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记忆,用最美最善的语言写串词,排演了一台台非常优质的文艺汇演,排演红色剧目《小英雄雨来》的汇报演出,构建向上向善的班级文化;我们班主任老师每日中午都引领孩子们读如泰戈尔诗集一般的有韵律的诗歌语言和优秀的绘本、童话书。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天天做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就形成了我们每个班的班级文化,在青园文化的滋养下,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用辛勤的汗水在守护着青园这片沃土上的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置身于我们青园班主任群中,我幸福着,不断地被教育同行者感染着,站在儿童的视角,美育浸润孩子的心灵,我们共同行走在教育之路上,鸟语花香……
四、实施建议与反思
四维教学设计通过“情境唤醒感知、互动浸润品格、创作激发能力、价值深化认同”的递进路径,使绘本美育从单向输入转向多维浸润与素养共生。教师需化身“审美与价值的引路人”,在具身化、游戏化的活动中,引导儿童建立对美的敏感性、理解力与创造力,同时在体验中涵养品格、在创作中体悟价值,最终实现“以美育心,以心育行,向美而生”的教育愿景。实践中需注意:
1.尊重儿童审美主体性。避免用成人标准评判作品,如肯定《我爸爸》绘画中“爸爸像河马”的夸张表达所体现的童真视角与情感独特性。
2. 强化美育的生活联结。引导发现校园中的美学元素(如操场栏杆的节奏感、落叶拼贴的可能性),鼓励将绘本中的“让世界变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3. 平衡技术应用尺度。数字工具(如 AR、VR)应服务于体验而非取代实践,如用 AR 呈现《海底的秘密》生物运动轨迹时,同步探讨海洋保护的迫切性,避免技术喧宾夺主。
绘本作为儿童美育的“诗意入口”,通过情境浸润、互动共育、创意表达、价值引领的四维路径,不仅能唤醒儿童对美的感知力与创造力,更能在具身化体验中涵养合作、坚持、责任等美好品格,并深化对文化传承、生命关怀、美善合一等核心价值的认同。教师需立足儿童视角,构建开放包容的美育生态,让每一次绘本共读成为审美经验积累、品格力量生长、价值观念萌发的旅程,使美的种子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最终外化为对生活的热爱、向善的行动与持续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松居直 . 幸福的种子 [M].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2013.
[2]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彭懿 . 图画书这样读 [M].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7.
[4] 李坤珊. 带你长大: 让孩子在爱和信任中成长[M].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16.
[5] 周兢. 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