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

作者

马春杰

吉林省梅河口市红梅镇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

引言

农业种植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过度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环境是农业种植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反之,农业种植业的不合理发展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构建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既是应对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一)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农业种植业的根基,协调两者关系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自然条件。健康的土壤、清洁的水源和良好的空气质量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基础。通过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土壤肥力、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水体污染,能够为农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保障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合理的农业种植方式也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善,形成农业与生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保障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农业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能够避免因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失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可以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物种平衡。同时,合理规划农业用地,避免盲目开垦和破坏自然生态区域,有助于保护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三)促进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升

协调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我们不仅能生产出高品质、安全无污染的农产品,满足市场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还能显著提升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收入来源。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不仅拓宽了农村的经济增长点,还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实现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的双赢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一)传统生产方式的负面影响

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以追求产量为主要目标,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农业投入品。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长期生长;农药的滥用不仅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威胁食品安全,还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有益生物造成伤害,破坏生物多样性;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阻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传输,影响农作物根系生长。这些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在农业种植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较为突出。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灌溉方式不合理,大水漫灌等粗放式灌溉导致水资源大量流失;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部分地区存在耕地闲置、过度开垦等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随意焚烧秸秆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还浪费了有机资源;畜禽粪便的不合理排放导致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

(三)政策与监管体系不完善

当前,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同,难以形成推动两者协调发展的合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力度不足、执法不严等问题,对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行为未能及时制止和惩处。此外,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积极采取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的主体缺乏足够的激励,而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导致农业生产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性不高。

三、构建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的路径

(一)完善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出台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对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发展有机农业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农业生产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减少农业生产收益的地区和农户进行合理补偿,对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主体给予奖励,激发农业生产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二)强化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加大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新型肥料、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研发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和智能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发环保型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如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处理等,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引导等方式,提高农民对绿色生产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

(三)推动多方协同与公众参与

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民等多方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政策、加强监管;企业积极参与农业生态产业化发展,投资建设生态农业项目,开发绿色农产品;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创新;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主动接受新技术、新理念,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农产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构建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存在的矛盾与问题,需要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多方协同等多个方面入手,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技术支撑,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只有实现农业种植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才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农业的长远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爱春. 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实践[J].种子科技 , 2025, 43 (07): 216-218.

[2] 段小平 . 农业技术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作用与有效应用策略详述 [J]. 种子世界 , 2025, (01): 99-101.

[3] 李艳红 . 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实践探讨 [J]. 河南农业 , 2024, (20):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