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伯庸的“ 时间限定” 法则

作者

张美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一、引言

马伯庸的历史小说中,将时间压缩不仅是马伯庸写历史的一种叙事策略,更是马伯庸丰满人物、丰富情节、渲染环境的一种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渺小的人物接到了重大的任务,且完成任务的环境条件有限,几乎不存在有利的环境。在时间的压力下,主人公的命运和艰苦的条件成为情节紧凑的助力。将时间框住,让人物在极限时间中挑战极限任务。将故事的发展过程形成“倒计时”,主人公在故事发展中与时间赛跑,利用时间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感,故事情节也变得更有趣味。

二、“时间限定”法则在作品中体现

马伯庸的“长安两部曲”— —《长安十二时辰》和《长安的荔枝》都不同程度的体现出了“时间限定”。《长安十二时辰》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唐朝天宝三载上元节这一天,在这十二时辰(也就是24 小时)之内。主人公张小敬与靖安司丞李泌必须在这十二时辰之内时间内,找出潜藏在长安城内的狼卫,挫败他们妄图在上元节制造混乱、毁灭长安的阴谋。长安城上元节这一天灯火通明,利于狼卫引爆“阙勒霍多”。特别是这天人流量密集且安保疏松,一旦引爆“阙勒霍多”出现火灾,整个长安将化为灰烬。故事的章节都按时辰命名,每过一章就意味着一个时辰的流逝,就意味着危机的加剧,就意味着主人公任务的更加艰巨,就意味着长安城的毁灭就更近了一步。包括书中多次出现的水漏、小日晷等,时间也是用刻、弹指等这种微末的时间进行计时,让人感觉时间转瞬即逝。时间上的紧迫感,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神经,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在紧张的氛围中感受着故事的跌宕起伏。

《长安的荔枝》中,长安的九品芝麻小官李善德在同僚们的设计下,接下了运送鲜荔枝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当权者的一时享乐和口腹之欲,要在贵妃诞辰当日,也就是要在 11 天之内,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运送到长安。荔枝的保鲜期极短,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岭南到长安路途遥远且运输条件有限。上级的命令不可抗拒,自己的命运只能靠自己掌握。而李善德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时间。”[1]时间的压力如同一座大山,压在李善德的身上,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时间限定,让故事充满了悬念和紧张感,读者也在为李善德的命运担忧的同时,被深深吸引在故事之中。

《两京十五日》中,故事发生背景为明朝,讲述了当朝太子朱瞻基在十五天内由南京赶往北京的登基的急速冒险故事。小说由朱瞻基的宝船爆炸开始,使得朱瞻基在南京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刺杀事件,随后又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场宫廷政变的阴谋之中。想要破解这一阴谋,“一切谋划,都得以十五天为限,超出这个天数,便没意义了……”[2]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同时也为了寻找真相和破局之法,朱瞻基不得不踏上由南京前往北京的艰难旅程。在这十五天的时间里,他不仅要面对来自敌人的追杀,还要应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时间的紧迫使得朱瞻基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化险为夷。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破坏,在有限的时间内无疑增加了主人公完成任务的难度。进一步危险重重,退一步性命堪忧。十五日的时间可谓是“紧箍咒”,像梦魇一般缠绕你,一遍遍提醒你让你不得不加快脚步。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读者也为朱瞻基所遭遇的一切感到惋惜,感受人物的心路历程。

《大医》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民众对卫生公共知识知之甚少。作为中国第一代慈善医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担负起重建中国卫生体系的重任。姚英子、孙希、方三响这三位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年轻医生,凭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年轻医者的担当,奔赴皖北水患的灾难现场。在他们第一次外出救人的过程中,面对脏乱差的环境,面对成百上千的灾民,是很有可能爆发大规模时疫的,如果不能及时找到传播病原体,后果不堪设想。而这次的救疫与往常不一样,课堂上讲的方法在这样的现实中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各种救疫方法中最根本的就是找出最为致命的时疫类型,这样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但是,留给他们排查的时间只有六天。“六天之内,要抓出最具威胁的疫病,无异于在即将海啸的大海中捞起一根针。”[3] 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小说在描写这一段时,用的都是第几天,排查进行到了哪一步,查出了什么问题等,但是由于设备不足、药品的短缺、村民不配合等问题,始终没有找到疫病的元凶。医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不仅要与疾病作斗争,还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大家都心知肚明地知道爆发大规模时疫的后果是什么,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读者也和书中人物一样无奈,也随着医生们工作进展的不顺利而变得紧张和焦急。

三、“时间限定”法则的意义价值

马伯庸的 “时间限定” 法则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在传统叙事中,故事往往按照正常的时间先行展开,故事平铺直叙,缓缓道来。随着故事的深入,对故事的全貌慢慢了解。而马伯庸通过“时间限定”的法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将故事高度浓缩在一个有限的时间框架内,突如其来的意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加上时间的限制,整个故事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由于时间有限,大家都没有上帝般的全知视角,因此只能跟随主人公一起行动,阅读体验感大大提升。马伯庸的 “时间限定” 法则通过对传统叙事结构的突破和创新,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文学的叙事手段,使读者能够在紧张刺激的故事中,体验到独特的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 年,第 66 页。

[2] 马伯庸:《两京十五日》,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 年,第 170 页。

[3] 马伯庸:《大医:破晓篇》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 年,第 126 页。

作者简介:张美(1999—),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3 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