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思考

作者

尼苦佳佳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民族中学 616750

引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知识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学科边界日益模糊,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下,各学科画地为牢,知识被割裂于孤立的领域之中,难以与学生完整的生命体验和复杂的现实世界产生深刻联结。这种教育范式已难以充分回应时代对人才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应时而生,其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明确倡导“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 价值与必然: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深层意蕴

首先,这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发展的内在要求。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交融、不可割裂的整体。跨学科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真实和复杂的语言运用情境。例如,在探究“ 生态系统保护” 这一主题时,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知识理解生态平衡的原理(科学),阅读相关的调查报告和政策文献(语文),计算分析数据变化(数学),perhaps even appreciatingthe beauty of nature described in literature or art (美育),并最终撰写倡议书或进行演讲(语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批判性思维、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审美情趣得到了综合锤炼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发展不再是四条平行线,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复杂实践中交织共融,实现整体性、生成性的发展。

其次,这是回归语文综合性、实践性本质的必然选择。语文并非一门纯理论学科,而是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础工具,是思想的载体,是生活的本身。它天然地与其他一切人类知识领域血脉相连。“ 文以载道” ,这个“ 道”涵盖了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从《诗经》中的动植物意象,到《史记》中的历史风云,再到《天工开物》中的科技记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便是文史哲、乃至科学技术的融合体。孤立地、抽离地学习字词句篇、修辞手法,无异于舍本逐末,使语文学习失去其丰厚的文化土壤和蓬勃的生命力。跨学科教学正是让语文回归其“ 大语文” 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多重知识的交汇碰撞中,更深刻地领悟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与强大表现力,体会其作为思维工具和交流载体的核心价值。

再次,这是应对未来社会挑战,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召唤。未来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如人工智能伦理、气候变化、文化冲突等,无一不是综合性的,需要超越单一学科视角的洞察力和解决方案。跨学科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复杂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种融合迁移的能力、系统思维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能力,正是未来社会最为珍贵的核心竞争力。语文作为思维的外衣和沟通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它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表达成果的方式。

二、 路径与策略: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寻

其一,以核心素养为纲,聚焦融合目标。目标是行动的灯塔。跨学科教学设计之初,必须首先明确本单元或本课时的核心教学目标是什么,要重点发展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同时兼顾哪些其他学科素养。避免出现目标模糊、主次不清的“ 大杂烩” 。例如,设计一个“ 为本地博物馆撰写文物解说词” 的项目,其核心语文目标可设定为:训练学生精准、生动、有逻辑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以及基于史料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同时,它会融合历史学科(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美术学科(文物的艺术特色审美)等内容。所有活动设计都应紧密围绕核心目标展开,确保跨学科之后,语文的“ 根” 扎得更深,而不是散了心神。

其二,深度挖掘融合点,追求有机融合。找到恰当的融合点是成功的关键。融合点应基于学科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自然生发的,而非人为嫁接的。教师需深入研读语文教材,同时具备开阔的知识视野,敏锐地发现文本中蕴含的跨学科元素。这些融合点可以是:主题融合(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关联地理、生物知识)、方法融合(如用数学的图表统计方法梳理文章信息,用科学的实证思维进行观点论证)、资源融合(引入历史纪录片、艺术画作、音乐作品等作为解读文本的辅助材料)。融合的设计要追求“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有机状态,让多学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调用、整合。

其三,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实践体验。跨学科教学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它更适合采用项目式学习(PBL)、主题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教师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驱动性问题或项目任务,创设真实或拟真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经历查阅资料、实践探究、协作研讨、创造展示等一系列完整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建构者。语文能力的锻炼(如检索信息、撰写报告、辩论答辩、成果展示)贯穿项目始终,变得生动而富有意义。教师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为设计者、引导者、资源提供者和协同学习者。

其四,优化评价机制,注重过程与整体。跨学科教学的评价应打破传统单一纸笔测试的局限,转向多元、过程性、表现性的评价。评价内容既要关注最终的语文成果(如论文、报告、演讲的质量),也要关注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如合作能力、探究精神、跨学科思维的应用)。评价主体可以包括教师、学生自身、小组成员甚至校外专家。通过评价量表、学习档案袋、成果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情况进行全面、立体的评估,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习、诊断教学的功能。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是一场深刻的育人方式变革。它要求我们超越学科的藩篱,以更宏大的视野重新审视语文教育的价值与使命。这绝非易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开发能力和协同教学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然而,其前景无比广阔。它预示着一种更加开放、灵动、充满生机与智慧的教育图景:在那里,语文不再是孤立的字词篇章,而是成为学生连接万物、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路径;知识不再是碎片化的符号,而是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融会贯通的整体智慧;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充满探索乐趣和创造喜悦的生命旅程。这条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持续不断地思考、探索与实践,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崇高职责。

参考文献:

[1]陆文艳.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5,(11):148-150.

[2] 戴 新 旺 . 新 课 标 下 初 中 语 文 跨 学 科 教 学 策 略 [J]. 江 苏 教育,2024,(43):48-50.

[3] 朱 佳 鑫 . 新 课 标 下 初 中 语 文 跨 学 科 教 学 探 讨 [J]. 智力,2024,(09):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