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研究

作者

张兴华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地方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社会培训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效果。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其高职院校在社会培训赋能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本研究选择湖南省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以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一、调查方法与过程

1.1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代表等群体,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内容,收集他们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看法和建议。走访调查则主要针对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等群体,通过实地走访和交流,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赋能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2 调查过程

本调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完成问卷设计、走访调查计划制定等工作;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开展走访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第三阶段为分析阶段,主要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培训主体现状分析

2.1.1 培训主体构成

湖南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主体仍以高职院校自身为主。这些高职院校通常依托其强大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培训体系,为地方经济提供各类技能培训服务。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培训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单一的培训主体已难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尝试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培训,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多元化培训主体格局。

2.1.2 培训主体存在的问题

首先,培训主体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和深入。部分高职院校在与其他培训主体合作时,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作流程,导致合作效果不佳。其次,部分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或培训部门在人员配置、经费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其开展社会培训的能力和效果。

2.2 培训内容现状分析

2.2.1 培训内容特点

一方面,培训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涵盖了多个领域和行业,如智能制造、电子商务、新能源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满足了地方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培训内容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强调理实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方式,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此外,部分高职院校还根据企业和个人的特定需求,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培训内容,这不仅满足了企业和个人的特殊需求,也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2 培训内容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导致学员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其次,部分培训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导致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难以引领行业发展和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2.3 培训形式现状分析

2.3.1 培训形式多样性

湖南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的线下培训外,还积极探索线上培训、混合式培训、工学交替等新型培训形式。线上培训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载体,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和远程学习,提高了培训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混合式培训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既保证了理论学习的深度,又加强了实践操作的训练;工学交替则将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部分高职院校还尝试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应用于培训中,为学员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培训体验。

2.3.2 培训形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培训形式过于传统和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在新型培训形式的应用上缺乏经验和技术支持,导致培训效果不佳或成本过高。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未能根据培训内容和学员特点选择合适的培训形式。

三、问题原因分析

3.1 培训主体单一的原因分析

3.1.1 缺乏合作机制与平台

一方面,高职院校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和渠道,导致培训资源难以整合和优化利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合作难以深入和持久。

3.1.2 内部资源配置不足

一方面,部分部门缺乏专业的培训师资和团队,难以承担大量的社会培训任务;另一方面,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培训设施和设备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培训的需求。这种内部资源配置的不足限制了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的能力和效果。

3.2 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原因分析

3.2.1 市场需求调研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培训计划时,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学员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导致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这种偏差不仅影响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浪费了培训资源。

3.2.2 更新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与行业专家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和交流,难以及时获取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和技术动态;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在培训内容更新上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未能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

3.3 培训形式缺乏创新的原因分析

3.3.1 传统观念束缚

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培训时,仍然沿用传统的培训方式和手段,而忽视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仅限制了培训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效率。

3.3.2 技术与资金支持不足

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人才,难以掌握和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无法购买先进的培训设备和软件,限制了新型培训形式的应用和推广。

综上,通过研究发现,湖南省高职院校在社会培训赋能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希望通过对现状的深入分析和原因的探讨,为高职院校更好地赋能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林婷.高职院校学生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囿与路径研究——基于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的调查研究[J].新农民,2025,(03):4-6.

[2]李权,杨婷.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挑战分析与策略研究[J].中外食品工业,2024,(20):123-125.

[3]安菲.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教育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24):276-278.

课题类别:“ 十四五” 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培训赋能地方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2023-532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