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电气工程的维护检修及提升管理质量措施研究

作者

刘益畅

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机械电气工程涵盖机械设备、电气系统、自动化控制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能源、交通、建筑等行业,是保障生产与基础设施运转的关键环节。随着技术革新,机械电气工程逐渐呈现 “ 设备集成化、控制智能化、系统复杂化” 的特点,传统 “ 故障后维修” 的模式已难以应对设备突发故障带来的生产停滞与安全风险,对维护检修的及时性、专业性与管理质量的系统性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当前部分企业在机械电气工程管理中仍存在维护技术滞后、检修流程不规范、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设备故障频发、维护成本高企,制约了生产效率与安全水平提升。深入研究机械电气工程的维护检修要点与管理质量提升措施,对减少设备故障、降低运维成本、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适应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需求。

一、机械电气工程维护检修的核心内容

(一)预防性维护与状态监测

预防性维护是机械电气工程维护的核心环节,旨在通过提前干预避免设备故障。其核心内容包括定期巡检与状态监测:定期巡检需对设备外观、运行声音、温度、振动等基础参数进行检查,排查松动、渗漏、异响等潜在问题;状态监测则借助专业设备(如振动分析仪、红外测温仪、绝缘检测仪)对关键设备(如电机、变压器、变频器)的运行参数进行精准采集,分析设备运行状态趋势,识别早期故障信号(如电机轴承磨损导致的振动异常、电气线路老化导致的绝缘下降),为维护决策提供依据,避免 “ 过度维护” 或 “ 维护不足” 。

(二)故障检修与部件更换

故障检修是针对设备突发故障的应急处理环节,需遵循 “ 诊断 - 修复 - 验证” 的流程。首先通过故障现象观察、参数检测、系统排查等方式,确定故障部位与原因(如电气系统故障可能源于线路短路、元件损坏,机械设备故障可能源于部件磨损、润滑失效);其次根据故障类型制定检修方案,进行部件更换(如更换损坏的传感器、轴承、接触器)、线路修复、参数重置等操作;最后通过空载试运行、负载测试等方式验证检修效果,确保设备恢复正常功能,同时记录故障信息与检修过程,为后续预防性维护提供参考。

(三)系统校准与性能优化

机械电气工程的长期运行易导致设备参数偏移、性能衰减,系统校准与性能优化是维护检修的重要补充。系统校准需针对计量设备(如压力表、流量计)、控制元件(如 PLC 模块、伺服驱动器)进行参数校准,确保测量精度与控制准确性;性能优化则结合设备运行需求,调整运行参数(如电机转速、液压系统压力)、优化控制逻辑(如自动化程序)、改善设备运行环境(如通风散热、防尘防潮),提升设备运行效率(如降低能耗、减少噪音)、延长使用寿命,确保机械电气系统整体性能满足生产或运行要求。

二、机械电气工程维护检修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技术层面:维护技术滞后与监测手段不足

部分企业的机械电气工程维护技术仍停留在传统人工巡检与经验判断层面,缺乏对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应用。例如,对关键设备的状态监测依赖人工记录数据,难以实现实时监测与趋势分析;对复杂系统(如自动化生产线电气控制)的故障诊断缺乏专业设备与技术,导致故障定位困难、检修效率低;同时,部分维护人员对新型设备(如智能电机、物联网传感器)的技术原理与维护方法不熟悉,无法开展高效维护,制约维护检修质量与效率。

(二)流程层面:检修流程不规范与信息管理混乱

维护检修流程缺乏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预防性维护无固定周期与明确内容,易出现漏检、错检;故障检修无统一流程,检修操作随意性大,可能因操作不当导致二次故障;同时,维护检修信息管理混乱,故障记录、检修方案、部件更换记录等信息分散存储(如纸质记录、多个电子文档),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与追溯,无法为后续维护决策与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效支持。

(三)人员层面:专业能力不足与责任意识薄弱

维护检修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管理质量。部分维护人员缺乏系统的机械电气知识培训,对跨领域技术(如机械传动与电气控制的协同)理解不足,难以应对复杂故障;同时,部分人员责任意识薄弱,在巡检中存在敷衍了事、漏检关键部位的情况,在检修中存在操作不规范、未按标准流程作业的问题,导致维护检修质量不达标,增加设备故障风险。

三、提升机械电气工程维护检修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技术升级:引入智能监测技术与专业检修设备

推动维护检修技术升级,引入智能化监测与诊断技术。例如,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如温度、振动、电流),结合云端平台实现数据存储、分析与预警;引入专业故障诊断设备(如电气故障检测仪、机械振动分析仪),提升故障定位精度与检修效率;同时,针对新型设备与系统,引进配套维护技术与工具,确保维护技术与设备技术水平同步,为高质量维护检修提供技术支撑。

(二)流程优化:建立标准化流程与信息化管理体系

构建标准化的维护检修流程,明确预防性维护、故障检修、系统校准的周期、内容、操作规范与质量标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采用维护管理软件(如 CMMS 系统)整合维护检修信息,实现设备台账管理、维护计划制定、故障记录、检修流程跟踪、备件管理的一体化,提升信息共享与追溯效率,为维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通过流程数字化,减少人为操作失误,提升管理规范性。

(三)人员管理:加强专业培训与完善考核机制

加强维护检修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制定系统培训计划,涵盖机械电气基础知识、新型设备技术、智能监测技术、故障诊断方法等内容,通过理论培训与实操训练(如模拟故障检修)提升人员专业水平;同时,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将维护检修质量(如故障处理效率、设备故障率)、责任落实情况(如巡检完整性、记录规范性)纳入考核指标,对表现优秀者给予奖励,对失职者进行问责,强化人员责任意识,激发工作积极性,从人员层面保障管理质量提升。

结束语

机械电气工程的维护检修与管理质量,是保障设备稳定运行、提升生产效率与安全水平的关键。当前管理中存在的技术滞后、流程不规范、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维护检修效能的发挥。通过引入智能监测技术实现技术升级、建立标准化流程与信息化体系优化管理、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完善人员管理,可系统性提升维护检修管理质量,推动机械电气工程维护从 “ 被动维修” 向 “ 预防性维护” “ 智能化管理” 转型。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革新,需进一步推动维护检修技术与管理模式创新,确保机械电气工程为工业生产与基础设施运行提供更可靠、高效的支撑,助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勇涛. 机械电气设备故障及维护措施研究[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 53 (08): 50-52.

[2]李奇, 张方辉, 王其锦. 机械电气工程的维护及有效管理措施研究[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 (22): 68-70.